
评王文澜、倪萍《自行车的日子》
2011-03-26 21:41:25 邹士方
我与摄影家王文澜相识相交二十多年,现在我还保存着1980年由老友、摄影家李英杰为我俩儿拍的合影照,那是在全国第一届摄影理论年会上,当时我还在北京大学读书。
王文澜(左)与我合影(1980年)
我以为文澜夫妇是极聪明的人,因为他们选择了这么好的一个视角,或者说是一个载体或媒介物——自行车,形象地描绘他们的家族史、家庭史、个人史、恋爱史、婚姻史,从中自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将历史的沧桑与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卷栩栩如生的跨世纪风俗画。
《自行车的日子》封面
文澜始终用黑白影像拍自行车,坚持了三十年,十分不易,他拍千姿百态的自行车——兴高采烈的,喜气扬扬的,春风得意的,趾高气昂的,花枝招展的,花里胡哨的,铮铮铁骨的,英姿飒爽的,无拘无束的,潇洒浪漫的,成双成对的,俯首贴耳的,龙腾虎跃的,万马奔腾的,翻江倒海的,前仆后继的,大河奔流的,垂头丧气的,不堪重负的,束之高阁的,黯然神伤的,孤独寂寞的,形只影单的,遍体鳞伤的,骨断筋折的,大卸八块的……他拍各种情景下的自行车——春夏秋冬里的,阴晴雨雪中的,晨昏星月里的……文澜赋予自行车以血肉,以肢体,以表情,以灵魂。自行车不仅有喜怒哀乐,而且有衣食住行,有各自的不同感受,有各自的不同的个性。文澜把自己的心血灌注到自行车里,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了自行车,于是自行车也就有了生命。令我惊异的是,文澜对自行车的爱并不到此为止,而是又升华了一步: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眼里,自行车轮子就是流动的旋律,甚至车铃儿声都是最悦耳的动静。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这是只有痴心的艺术家才会有的崇高境界!倪萍爱屋及乌,对自行车的感受也不亚于文澜:“自行车是记忆的链条,是缘分的见证。”“……我在那辆车上长大成人,它是父辈精神的化身。”
文澜拍自行车是拍酸甜苦辣的生活,拍摄形形色色的人——市井众生像,阡陌百态状,边疆异域情,当然也包括他“这一个”。倪萍写自行车,也是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写日异变化的日子,写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和文澜及儿子。
文澜的笑眯眯,友善、厚道、慢性子,我印象很深。但是到了倪萍的生花妙笔下,简直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真是“知夫莫若妻”啊!请看:“刚认识王文澜那会儿,心里最闹不明白就是,这个人不管什么事整天都在笑眯眯的。和许多不怎么笑的男人相比,他那自自然然的笑一下子就给了你很多温暖,很多向往。”“结婚以后,文澜还是那样,整天笑眯眯的,话还没说出口,眼睛就先笑了,日子久了,多愁善感的我也开始笑了。于是我就盲目地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俩做夫妻是合适的一对儿。”“其实我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他慢,我快。他安静,我热闹。他内在,我外在。”“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着急啊!’,我对他常说的一句话正好相反:‘你快点儿啊。’日子久了,我也不急了,他还依然‘慢’。”看似矛盾的两个人,却能互相包容在一起,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看似不可理解,其实这正是夫妻相处的辩证法,也是社会人生的辩证法。你参透了这些,你就会快乐。正如倪萍所言:“是慢,成就了今天的他。是快,成就了今天的我。这大概是默契的妥协吧。真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谁改造谁的问题。我们是互补的,也是独立的。”从倪萍的感受,道出自己的丈夫:“他更精神,我更物质。”“精神的东西慢慢地被融合着……精神看到了物质带来的快乐,既不反对,也不提倡。融合的支点是互相理解。”“我们就是这样协调地过着矛盾的日子,最终谁也不会阻止谁……”我觉得任何读者都可以从中参透出生活的真昧。
文澜为每幅黑白照片加的标题都是画龙点晴之笔,透露着机智和幽默,在照片后面我们看到他独有的“笑眯眯”。而文澜用文字表述对自行车的深刻感受和理解确实十分精到,堪称大手笔:“自行车就像一个个细胞,渗透到社会肌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在那些被凝固在照片上的日子里,自行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情感与自由,我们多少愿望和理想都是在自行车上实现的。自行车给我们带来过痛苦,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快乐,自行车将会永恒。”
倪萍的功力在于她对生活观察入微,又能以小见大,将生活琐事提升到哲理的高度,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她对生活中典型细节的采撷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专业作家也不过如此。她写到曾买了一辆自己看中的“飞鸽”自行车,“文澜逗我说:‘你不会飞了吧?’无意之中,后来竟然真的没有再骑过。”这一细节不仅使人看到慢性子和沉默寡言的文澜的另一面——机智和幽默,而且显示出倪萍对文澜的一往情深,含义十分丰富。倪萍写文澜的幽默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有一次倪萍梦见自己钱包丢了,告诉文澜,文澜说:“睡吧,钱包在我这儿呢。”倪萍写王家淡淡的亲情,抓取四兄弟去看老父的典型场景,出神入化:“通常是父亲躺在床上,老大坐在凳子上,老二半躺在沙发上,老三靠在床上,老四倚在墙上。有看报纸的,有翻杂志的,有嗑瓜子的,有闭着眼睛想事儿的。五个男人有时就那么安静地待上一上午,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屋子里没有人哪。……开始我很不习惯这种孝顺,这有什么意义?每个礼拜天来坐那么一会,管什么用?可是老父亲是满足的,那祥和的脸上永远是笑容,于是我就更明白了,他们一家都是精神上的。”这像不像一幅画?这像不像一幅摄影作品?文澜、倪萍互补相融已是天衣无缝,而倪萍骨子里的细腻和温情,还有那么一点含而不露的诙谐,更是跃然纸上。
夫妻共著一书很少见,做到图文并茂更少见。当下名人出书很多,但像这本《自行车的日子》那样有独特个性的书就不多了。当下都讲摄影文学,摄影与文学如何结合,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升华成新的文学艺术样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自行车的日子》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可以思考的范例。
文澜和倪萍及王倪的日子还在继续,我特别愿意把书中文澜对妻子感人肺腑的倾诉录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说起来你我像不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时快时慢,时顺时逆,就是摔倒了也是手拉手。尽管生活道路高低起伏,峰回路转,但我们步调总是协调一致,这就是自行车的心态。”亲爱的朋友,愿你们一家永远幸福!
《自行车的日子》扉页
文澜寄赠他与夫人倪萍合著的《自行车的日子》,书的扉页之上有他与夫人及儿子王倪的签名,十分精美。
(责任编辑:邬树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