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发现,关键要有一双“慧眼”

2011-03-27 23:49:44 千鹤

——工业废弃物再生艺术漫谈

 

南汇嘴观海公园内黝黑的吹泥管,在设计师的精心重塑下,厚厚的草皮将部分管体遮掩,若夜晚再配上灯光的投映,俨然就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雕塑  兰翔/摄

看,这巨大的铁钩似乎是这间仓房的领头人,在光与影的协调下,空间无限延伸,钢材的坚毅质感也跃然于上兰翔/摄

这般巨大的工业废弃物,虽然早已锈迹斑斑,可能无法再运转。从城市的建设者变身城市的雕塑,它的使命还未停止,又或许早已升华 兰翔/摄

东京台场海滨公园岸边巨大的铁柱、铁链,在完成其工作使命,光荣退役后仍然为海岸线增添着闪亮的发光点兰翔/摄

  随着工业、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大工业时代标志性的大机器、大厂房乃至小小螺帽、挂钩之类弃置的物件越来越多,如何安置它们?这是个问题。

  昔日功臣今天的“鸡肋”?

  “机器轰鸣”、“汽笛声声”、“川流不息”,“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大凡今天50岁左右的人们脑海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场面,很自然就能浮现这些词汇、语句。

  当年的热火朝天与沸腾的钢水、巨大的钳子、硕大的锚锭、长长的铰链、高高的罐子总是分不开的,它们无疑都是当年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功臣和“辙印”。

  但时至今日,我们身边很多的大工厂、大机器就这样扔在那里,风吹日晒、寒来暑往,一天天破旧下去。即使是送这些“废品”进回收站、熔解炉,往往也因资金、设备等问题而搁置、拖延,仿佛曾经的功臣无可争议地成了今天的“鸡肋”。

  这些错放地方的“资源”物件果真就没有升华、涅槃的可能?

  升华?至少缓行丢弃

  升华或涅槃?至少缓行丢弃。我们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今天,当初的每一步、每一道车辙都是城市成长的忠实记录。即使这些脚印和车辙,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或许有些蹒跚、有些歪斜,甚至有些跌跌撞撞,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城市当下的纹路、肌理、骨骼中就有它们留下的“胎记”。

  有了这些“胎记”,我们的城市就有了“出身”,有了来路,我们的城市就有了“根”。这“根”越粗壮,越绵长,从大地母亲的怀里汲取的乳汁养料就越醇厚丰美,城市的底气就越浑厚醇美,未来就越美好。

  正因为如此,没有想好安置大工厂、大烟囱之前,最好缓行丢弃。放在那里,晾一晾,说不定哪一天奇思妙想就有如神助绵绵不绝,奔涌而来,当年好用的大烟囱又成了今天好看的“1933地标”。

  蓦然回首风华依旧

  不割断,歇一歇,城市的历史就会因小憩而发酵,就有可能升华。

  大机器、大工厂这些曾经“挥汗如雨”、“一日千里”的城市历史需要歇一歇,我们城市里的许多当年亲历其中的市民同样需要歇一歇、看一看、想一想。亲历者从置身其中,转而“隔岸”,继而蓦然回首,就可能发现“灯火阑珊处”的大机器原来如此迷人。

  因置身其中而觉酣畅淋漓的昔日壮美,今天因“隔岸”而袅袅娜娜地优美起来。这种载满了深厚思想和历史气息的大机器、大工厂,变成了装置摆在“老地方”,还是那个它,但了解它前世今生的人们嘴里念叨的就会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对其历史知之不详的人们走近它,感受到它或轩昂、或谦逊的“身段”,感叹的定会是“天地之间有大美”。

  老机器、旧厂房,一双发现的“慧眼”就能让它找回“第二春”。

(责任编辑:黄玲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