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的方位感
2011-03-28 09:07:26 王晴
天安时间 3月12日-4月15日
自从早年间国人开始对设计、制造或当代艺术有了一个模糊、舶来的概念之后,“中国”,这个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和爱国主义胸怀的标签就一直被媒体和圈内同仁们争相运用在各自的宣传报道和创作中,但是直到现在,就像此次天安时间颇具“胸怀”的这场展览——全方位中国设计中的一句宣传语一样,“中国当代设计不长的历史可谓毁誉参半,进入当下,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此同时,每一次相关的展览和论坛似乎也都在若有若无地争夺着成为那次“突破产业瓶颈的通力实践,让精神情感与物质生活同行的召集”。
不是说这种标榜有着多么极端的反作用力,有人关心这个事情当然是件好事儿。从本次展览挑选出来的“中国力量”来看,也都是业界精英和新秀:邵帆、石大宇、张永和/非常建筑、周伟、AHA联合创作团体等都是活跃在当代中国设计前沿的设计师、艺术家和研究者。不论他们这次能弄出什么新奇怪东东来,光是来看看好玩前卫的作品,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这几位或多或少留过洋的设计师们对于中国元素的植入都很文雅,虽然借用的语言,如产品设计推手石大宇的“竹计画”;和艺术设计师邵帆以他熟悉的明式家具进行提炼、解构和重组,创作出的“明式须”、“明式粪”、“明式角”、“明式脚骨”、“明式脊椎”等一系列被他称之为“玩意儿”的器物; 以及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周伟从空间设计着手,在天安时间展厅进行的一次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可能性的竖向研究的“折叠园林”;年轻的AHA成员们则在这次展览中扮演了集观察员、研究者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角色。他们对“中国设计在今天的语境”一题进行了细致又不落窠臼的研究。他们把对今日中国设计产生影响的语境因素,纳入中国传统素材、西方影响力量、现在进行时等三条线索,以一种非学院的开放的态度,搜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文化现象和民间信息,其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则以观念装置作品的形式在展场呈现。
大师张永和打破惯例,以不同于建筑设计界普遍从“形式”着手并对其过分夸大的模式,从“材料”着手,将“研发”作为设计的重点,构建了材料——研发——技术——建造——形式的“全方位”设计模式,是本次展览最切题的设计师。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