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旧时代起范儿

2011-03-28 09:10:06 王晴

  北京公社至3月20日

  不难嗅出,“建筑形式”中的作品充满了《1984》似的压抑,还有压抑背后稍显扭曲的兴奋。

  不知道是不是策展人的原因,很奇怪的,李尤松、唐晖和马秋莎的作品都对那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建筑形式进行了一番描绘:典型的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呈中轴对称,红旗点缀……一座建筑物就占据了整个画面,熟悉的窒息感,却让观众的嘴角有上扬的倾向。

  这个讲究形式感的展览似乎在向人们说明着什么。是怀旧?还是要从旧时代起范儿,开始来讲讲未来?

  长期关注那个特殊年代的画家李尤松此次在整体构图上具有一种精心安排的仪式感,并有对巴洛克风格的明确倾向。李尤松在作品中塑造的情景是一种“巴洛克式的社会主义”,带有激情的、动感的、积极的社会主义, 不过,巴洛克的浪漫主义是否在这里适用,却又另当别论了。

  当然,那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十分纯粹而理想化的时期,六七十年代国人精神内核普遍是空洞的,但不妨碍个体对宇宙的遐想, 只是剥离出的单纯的那份伤感让人觉得值得纪念。

  壁画出身的唐晖显然更懂得怎样用“理想中的建筑”和“纪念碑式的人物”交织成一个超现实空间,自2009年起开始创作《广场系列》,肃静和凝重的气息以及有关英雄主义的联想在素描灰调的叙述中,不断带给人们面对历史无限冥想的乐趣。

  一贯散发着特别女性气质的马秋莎,从来都是温情脉脉和残酷焦虑的双面娇娃代表。她画面中的一对年轻男女站在高高的雕塑台基上,仰望远方,在一片刺眼阳光下幻想着不远处乌托邦城池的建立。

  画面轻盈,却哲理满溢,作品中的北京老建筑所带来的情绪和联想,长期留存在她的记忆中,并不可避免地发生性状上的变异,这些变异以不相关物体在画面环境中的错置而发生。对镜面纸的 拼贴使用与马秋莎之前的录像实践相关联,不同角度的光感的变幻提示着昼夜和时间的交替流逝。在她的作品中,私人化的情感以泄密般的方式流淌在建筑的公共性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