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变》王承云作品展研讨会发言
2011-03-30 14:21:09 段君
时间:2010年12月5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
参会:王林、殷双喜、贾方舟、皮道坚、徐虹、王明贤、鲁虹、顾丞峰、吴鸿、马钦忠、王端廷、杨卫、崔灿灿、管郁达、漆澜、陈默、段君、王小箭、杨维民、高岭、邓平祥。
青年批评家 段君
展览现场
研讨会现场
段君:谢谢王林老师。《色变》确实是最近比较有份量的绘画展,我比较看重它,是因为展览的整体,而不是因为展览中单件作品画得多么流畅。刚才各位嘉宾从不同的层面都谈得很恰当,我注意到大部分批评家已经提到王承云作品中的绘画性,我觉得王承云的绘画确实具有很强的绘画性,但是我理解的绘画性并不是技术上的流畅——当然画面的流畅确实能够满足我们观看绘画的快感,只不过我觉得王承云的绘画性并不是体现在画面的流畅方面,而是体现在他对视觉的考虑,也就是人的眼睛观看今天的实在世界时所产生的视觉感。
所以今天我看王承云原画的时候,我感觉更贴近、更喜欢的还是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因为他的展览具有回顾的性质,所以我也有幸看到他特别早期的作品,但我个人感觉他前期的作品跟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还是存在隔膜,后期作品的颜色则显得新鲜绚丽、艳而不俗,很符合我们年轻人对世界的视觉感受,因为年轻人更多地是生活在城市中,我们观看城市夜景、观看城市生活的时候,产生视觉感正是积极的、充满能量的绚丽。
其实王承云绘画的来源大多数是照片,他对照片的处理方式值得讨论。王承云作品中的流畅和动感来自他对照片的破坏性处理,但他的流动感我觉得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美学里所重视的流动、水性、氤氲、上善若水等因素,他的流动性更加指向当代社会的变革。****曾说:艺术对敌人要进行强烈的讽刺,对人民内部则不能采取讽刺的方式。王承云没有听从****的教导,他对照片的破坏使画面形成讽刺的效果,而且他讽刺的对象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敌人,反倒是我们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所以我觉得《色变》展览的名称起得很合适,它涉及的主题是变革,色变只是表象,并且王承云作品中的变革并不是架空的社会变革史,而是与他自己的生活轨迹产生交织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展览整体的系统、发展的逻辑线索是很重要的。如果他绘画中的流动性、破坏性,能够促使他绘画的对象——即当代社会、当代事件,发生某种程度的变革,我觉得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