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影像正孕育着精神上的可能性
2011-04-02 08:37:13 颜长江
塔可作品之一
我正感受到中国摄影的一种微妙的变化,仿佛惊蛰前的气息。
这是一种静默的影像。它们爱呈现出地平线。而事实上,也正如曙明前的地平线,沉着,平实,而其实暗流涌动。像是要孕育着什么。
这样的摄影家有一批了,多是刚涌现的新生代。游莉、塔可、李勇、路泞、彦鄣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正在走红,这是不无道理的。这篇文章,就是想说出其中的大致的道理。
回想中国摄影主流,在十几年以前,是以批判性、反思性很强的解构影像为顶峰。比如刘铮的《国人》,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其他如王宁德、洪磊、韩磊,等等,也大多如是。这种摄影大多针对中国历史文化,堪称宏大叙事,充满纠结,相当沉重以至沉痛,直接、简单、有力,个人的创造性体现在观点、观念、符号、气势上,并不在意影像的完美,甚至于,就是一种反审美,以便思想至上。它是中国开放之后解构思潮在摄影上的反映,是摄影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过程,简而言之,是怒吼的一代,是垮掉式摄影。
而在几年前,新世纪来临之后,又有一批年轻一点的摄影师稍有变化。他们是骆丹、丘、张晓、阿斗、杨怡、严明、罗凯星等人。他们将上述摄影的各种特征稍作淡化,比如,直接的控诉淡化为表面的客观,直接揭露化为暧昧讽喻,战斗姿态化成伤感抒情,理性批判转为影像风格。其文化上的针对性,应该是转为针对工业化的结果,这几十年的结果就是社会分崩,大地变幻,意义失落,对此再度提出问题,不过,只是这个时代的问题(这已经够了)。因其复杂性,并不表现出清晰的观点,这反而让影像耐人寻味,情绪、情感、气氛,是其影像魅力的关键所在。
现在,这新的一群,表面上看,让情绪情感情结更加淡化无痕,让它们隐退在地平线下的深处。这是二十年怒潮之后,自然而然的冷静。不抒情,不讽刺,无事件,无情节,无刺点,无刺激,不躁动,不失态。不直接提出问题,不针对哪个时代,还在主流地区之外,仿佛只是发现无人知晓的风景。
然而,这观感仍是表面上的。
我只能说,他们情感极为隐晦,正是因为追思颇深;他们不作判断,正是尊重事实的复杂性;个性与风格淡然,正是对现实与他人的尊重;不表现片断与情节,但表现了整体的混沌;不针对时间,但正是针对所有的时间——在我看来,这种心思之重之谨严,恰在此时,敏感的人会感觉到,这种艺术的出现正是因应于这个时代——打完了,骂够了,累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义的天空确实已经空无),那么,该歇一歇,想一想新的路子。一句话,解构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正在转折点上,我们的艺术,要充满生长的宽广的可能性。游莉的《寂静的纬度》,其静穆的景观,热点地区之外非主流的古典的天空,仿佛将观者拉入我们的来处。大地苍茫,恍若母腹。我一开始觉得她避开了难堪的热点现实,但现在想来,她在热点之外,独自兀立起一座沉着的高山,这未尝不是一种隐晦的批评与巨大的建构。
塔可的《诗山河考》。他实地拍摄诗经所咏唱过的山河,然而,他只能拍下苍茫与空无。里面看似无物,但却有所有的东西,与所有的时间。沉郁之作,心绪近于游莉,只不过更加隐晦一些。
路泞本是一位“显像”作家。但在我策划的《中国风景》第二回影展中,他突然供出十分晦涩的风景,很是另类。他有几张云雾下的石头山,直达远古。他为什么要拍看似脱离现实的景象?我理解是沧桑之后,重回本原,重新寻找基石。我们应寻找到我们的深处,那是有最坚固的基岩的。当下,我们只能有求于大地,向母亲告急。
他们都在地平线下寻找什么。这是建构新的精神世界的开始,表面虚无,其实最为扎实。建构大门应该开启了,而我感到,中国的精神,如同以上各位新锐的思考,可能还是呈现为一种轮回。在那地平线上——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