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民博馆 跨越成长的坎
2011-04-19 08:03:11 未知
像“大隐隐于市”那样,不计其数的文物藏身于民间。千百年来,文物守护者的身份不断在变。但对那些永世流传的文物藏品来说,收藏者只是匆匆过客,他们在替国家保护并存放那些散于民间精美的宝藏。
时序进入21世纪,大批热衷于文物藏品的爱好者们竞相建馆,开门经营。但民办博物馆这个新生事物,从一出生就遭到了很多成长的坎儿:门票收入不足维持开支、藏品种类不够完善、展馆定位不够明晰……
那么,民办博物馆究竟该怎样逾越“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在运营机制、政策扶持、学术研究等方面,抢抓新机遇、寻求新突破呢?请看记者采写的报道
新兴的力量
328家民博馆过年检
近日,全国百家民办博物馆馆长及业界专家聚集西安,探讨全国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地通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年检的民办博物馆共有328家,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1%,这一数字约是2002年的10倍。仅陕西省就有22家民办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告诉记者:“其实328家只是登记在册的数字,加上那些没有申报审批的,国内各种民办博物馆预计超过了3000家。”对此,贵州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小龙表示赞同:“民办博物馆数量如此庞大,绝对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假如将全国民办馆海量文物中的精品拿出来办展览,相信并不比国办馆的展览逊色多少。”
立足的法宝
靠小而精的文物藏品
与国办馆相比,民博馆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珍贵宝贝,又是靠什么来立足呢?在全国众多民博馆中,小而精致,藏品侧重专题成为他们办馆的不二法则。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着众多隋唐西市遗址中发掘的唐代民间器物;而走进秦砖汉瓦博物馆,看到的全是“瓦痴”任虎成搜集来各个年代的瓦当,数量也很惊人;置身陕西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放眼处满目形态各异的牛,还有大量与牛有关的各种文物藏品。
不仅陕西,全国各地很多民博馆都靠小而精的馆藏宝贝来立足。甘肃马家窑彩陶博物馆、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等大多因地制宜,馆藏文物多为当地出土的陶器和瓷器。四川建川博物馆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安仁古镇,馆内包括抗战、民俗、红色等系列的20余个分馆。广东一家美容化妆品博物馆,则藏有众多明清时代各种用来美容养颜的器物,令人感到格外新奇。
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还会发现该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将博物馆的概念搬到了网上,动动鼠标,就能在虚拟世界里发思古之幽情,享受逛博物馆的乐趣。
尴尬的现实
因举债办馆差点离了婚
资金缺口,几乎是所有民办博物馆正在面临的最大烦恼。
“当年为了办牛文化博物馆,我花血本投入了数百万资金,还欠着大笔贷款,我老婆差点跟我离了婚。”年过六旬的任经文一番调侃的话,说出了民办博物馆创办和运营中面临的艰辛。
在国内,各家民办博物馆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数量、等级、规模、硬件设施等也参差不齐。有些民办博物馆依靠着有实力的企业,硬件设施相当完善。有些博物馆靠着民间收藏家数十年的辛苦收藏,自租场地小规模地办些展览。可现状是不管是“财大气粗”的,还是自筹资金的小馆、穷馆,大家几乎都在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台湾震旦博物馆馆长张临生告诉记者,震旦博物馆设在台北震旦21世纪大楼内,有6000平方米的展厅,即便如此“豪气”,但博物馆对企业的依赖很重,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企业的文化窗口,而且他们也在为筹措办馆资金想办法。
共同的感受
门票收入不足支付开支
资金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民办博物馆都经过这样共同的感受:忙着建馆、开馆,开门后客流量稀少,仅有的门票收入是杯水车薪,别说收回成本,甚至不足以支付庞大的运行开支。秦砖汉瓦博物馆负责人任虎成感慨:“我们每年门票收入10万元,但每年花费就有100万元。收支严重不平衡,资金缺口太大。”
无法实现盈利,今后就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张临生表示,“在台湾,民办博物馆更像是烧钱的私人爱好。”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透露,在较短时期内靠博物馆实现盈利根本不可能。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馆长任经文说:“如果想靠博物馆赚钱,那一开始路子就走偏了。”
无法实现盈利,日常运行经费又难以靠门票收入来维持,大家只能在煎熬中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太缺乏相关经验了,可也没有前人的模式可供参照”。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孟雁表示,如果民办博物馆无法敞开大门,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就有沦落为“古物仓库”的危险。如果为了发展、为了未来而收藏,收藏就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综合记忆,成为沟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
除了资金,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学术研究水平跟不上,缺乏相应的鉴定专家,相关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甘肃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馆长史修身说,“马家窑文化是甘肃的名片,可我们馆一直没有完善的鉴定机构,我们希望尽快发展自己的专家。”可是,在很多人眼里,民博馆专家与国办馆专家却并不能一视同仁,他们没有更多话语权。许多与会的民博馆馆长告诉记者,他们最期待的是,民博馆的专业人才也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良好和系统的培训。
机制的创新
国办馆“帮扶”民博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指出,虽然民办博物馆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囿于产生历史较短等原因,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瓶颈,在专业化水平、社会作用等方面与公立博物馆尚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社会影响力。未来,在国有博物馆免票政策等重重激烈竞争之下,这股不容小视的民间文物保护力量,究竟如何成长和发展呢?
就在记者采写本文中,国家文物局新近出台了《关于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国家准备在各省国有博物馆启动一对一结对子的“对口帮扶”的方式,来扶持民办博物馆实现尽快成长。其中包括帮扶民办博物馆开展藏品清库、建档、鉴定、定级,珍贵藏品修复;陈列大纲编制,陈列展览改造,社会教育活动策划、联合办展;以及专业人员培训、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之间专业人员交流任职等。
但传统模式刚刚解构,新的体制和机制还在逐步建立健全中。民间资本的逐利本能与博物馆公益服务的矛盾,民博馆的资金缺口和财政倾斜重心的矛盾,社会力量的分散化和博物馆规范的矛盾,民博馆的市场热潮和事业发展长远前景的矛盾等等,并不能完全在新的机制中寻求解脱。
即便这样,国家新出台的帮扶机制,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有益的探索
开发新品满足市场需求
台湾震旦博物馆馆长张临生十分羡慕大陆宽松的政策环境,她告诉记者:“台湾有几百家民办博物馆,但政府并不会投入资金,在土地等方面也没有政策优惠和照顾。大陆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很大,我们也很想来大陆开办分馆。”
除了政府的帮扶政策,北大教授宋向光认为,民办博物馆不能死守着等靠要的策略,更应该主动出击寻求生路。民博馆完全可以开发相关周边文化产业来支撑博物馆的运行,用企业的收入来支撑博物馆的发展。其实,博物馆的产品也是体现博物馆特色的重要载体。
河南华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宝宗告诉记者:“现在国有馆都免费了,我们再收门票也没有意义,也实行了免费。”目前,河南华夏文化博物馆依然维持着正常运转:“如今,民间收藏的繁荣景象是历史上少有的,我们开发了很多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墓志拓片,复制工艺品等,销售得都还不错,还带动了周边经济、旅游的发展。”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孟雁则表示,民办博物馆要有看点、有文化内涵,才能对旅游市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只有全面分析馆内条件、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之后,才有可能准确认识自身特色。比如云贵地区旭多博物馆就打出民族文化牌,陕西的秦砖汉瓦、唐三彩博物馆都很有特色。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