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影像北京“N/1混合媒介”策展人吴秋龑

2011-04-30 23:52:30 孟玉芳

第六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系列访谈

影像北京“N/1混合媒介”策展人 吴秋龑

  雅昌艺术网:吴老师你好!影像北京已经参与艺术北京这个活动三届了,您觉得这一届跟往届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策展理念在里边?

  吴秋龑:从去年开始整个这个展览的影像部分就已经融入到“艺术北京”大的环境中,从第一年特立独行的在一个新馆里边,到前两年融到这个里边来,到今年是把图片摄影、静态影像和动态的Video、实验电影组合到一起,整个核心这种交流都特别多,这是发展最明显的趋势。

  这个展览叫做“N/1混合媒介”,从这个名称里也能感觉出来这里面的内容非常混搭,但是里边又分了六个不同的单元,单元里边就是艺术家的创作状态、风格形象还是很不一样的,有很多是情色影像的创作艺术家,还有是用这种媒介进行铭心的独特的创作,当这些艺术家形成碰撞的时候,对影像有一个比较好的影响。

  雅昌艺术网:影像这部分今年融入了整个大的环境里边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影像更主流化还是更怎么样?

  吴秋龑:影像其实一直是有它一个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近两年跟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会来得更剧烈一些,大家能够看到很多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又感觉很亲切,不是那种实验性超强的先锋的东西,有很多是很亲民的。

  雅昌艺术网:很有意思的。

  吴秋龑:这一点是它的生命源泉之一。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影像作品不一定要追求它的实验性?

  吴秋龑:对,因为实验性是融入到不同的思维触点中去的,这几个单元里边的感触,比如“凝视单元”里边的艺术家像隋建国老师对光,他的这种观念性会很强,记录单元里边叙事的语境就多一些,像吴文光的,他的这种单元里边呈现的风格、气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东西又在一个大的展览空间里边,通过人各种不同的体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对影像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今年的展场是一个亮点,展场的空间设计,我做了一个挺大的前期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刚刚有人说像迷宫一样。这个部分您可以详细地跟我们说一下。

  吴秋龑:从一开始这个设计,这个是前期的空间,整个概念效果,当然肯定还会有一定出路,为什么分成六个不同的单元,为什么强调N/1,N种体验的概念,观者在这里边,他可以只接受一种信息,也可以接受多种信息,但是只有一种,这种东西必须通过人在空间的流泪过程中跟作品有了互动,有了新的互动之后才让这组作品成立,而不是某一个作品成立,这个是我策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他们作品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有不同的单元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的策展文章中有写出“空间媒介”这个概念,您刚刚说的是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吗,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

  吴秋龑:空间媒介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比如说我在我的“野盒计划”已经提出“空间媒介”这个概念,情感空间也是一种媒介,影像空间也是一种媒介,但是它们又可以把很多的东西重新组装,形成一个大空间的概念,大空间的概念需要不同的媒介,所以我这次提到的“媒介”可能是一个创作介质本身的媒介,也可能是呈现介质的媒介,也可能是一种文化介质,比如“野盒”里边的舞蹈、音乐、诗歌或者是新科技技术的不同的文化介质媒介的碰撞,这个东西都是对混合媒介的解释。人的体验也是一种新的媒介,整个空间展场的设定也是一种媒介,这种媒介组合在一起,它就会来得更有意义。

  雅昌艺术网:说到“野盒计划”,之前也做过不少展览了,这个是您发起的,能不能谈一谈当时发起的情况,“野盒计划”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团队?

  吴秋龑:“野盒计划”是2010年下半年才开始做的,沉淀了好几年,因为早期一直在推实验影像的东西,实验影像的东西它的生命力在于它可以让不同的创作者的背景都可以表达,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学国画的还是学文学的,乃至一个拉黄包车的,他都可以用这种影像语言做出一些实验性、有思想的东西来。

  雅昌艺术网:所以很多做影像的艺术家也不是只做影像的。

  吴秋龑:对,基于这一点我做了大量的推广,观众也发现圈子之间的隔阂特别严重,所以我希望通过影像这种介质能够融合音乐、舞蹈或者是文学、或者是科技,不同层面的东西都可以对对方的圈子文化有一个了解,这个影像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所以经过这几年沉淀之后在2010年就推出这样一个项目,它不是一个展览,也不是一个演出,它是一个“类剧场概念”的一种方式,也是在这么多年观察展览资源的负面的一些影响,所以我才做出这样一个概念,因为比如一个展览可能开幕式很火,可能在未来的两个月展览里边几乎没有什么人看,有时候看人很少,这样大量的时间都浪费了,所以我这个展演只展一两天,展览演出合在一起,让你来看,在不同的空间里,包括在很多城市核心区,让很多观众,都不是当代艺术圈子里边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他自己的一些语境。

  雅昌艺术网:对于这次“艺术北京”,可能那些观众很多不是艺术圈内的专业观众,对于水平不一的人群,您希望他们通过这个展览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有效信息?希望给别人传达的是什么?

  吴秋龑:他会觉得这个也叫影像艺术,很朴实的一种疑问和惊叹,就像当年我在学实验电影也是有这种感觉的,原来这也可以叫电影,可是他的这种界定多元的,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艺术有很大的脱节。

  雅昌艺术网:像一些作品小孩子都很喜欢看,而且问很多问题。这些作品里面哪些艺术家的作品您印象比较深刻?比较喜欢?

  吴秋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说像缪晓春的老师,他的这些创作。像隋建国老师,他主要是做当代艺术的一些雕塑概念,他可以把很多时空的语境转入到影像介质中表达得很准确,缪老师是在非常新科技的电脑的手段里边把传统的美术史的一些观念,包括对未来一些探索的东西都会融入进去,也是非常好的,包括张锰老师也是非常好的,把一些很简单的3D的技术影像做得非常观念,非常东方,这都是很好的,包括像刘时光的,把很多日本物派、大东方材料感觉的东西转换到影像中去,这也是很好的。包括第二个单元里边,像张小涛老师,这些我都觉得非常好,因为跟我都很熟,非常了解他们的创作状态,印象都是很深的。要真说是大影像创作的艺术家是非常多的,像我去年做的“影像档案展”,跟张海涛老师一起策划的,那个就100多个艺术家,更多了。

  雅昌艺术网:目前我们艺术界从事影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数量是很可观的。

  吴秋龑:挺多的,但是需要梳理,包括南、北方还是不太一样的。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南、北方有什么不一样?

  吴秋龑:圈子性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包括影像的气质,挺明显的是有不同的。比如南方的文人气质更浓烈一些,小资情调也可以看到很多,在美院里面对未来的想象,包括对自我的憧憬可能呈现得更多元一些。

  雅昌艺术网:北方想得比较玄,比较哲学的问题。

  吴秋龑:对,可能是这样。

  雅昌艺术网:在别的艺术门类上也有这个差别,影像艺术的发展到现在,您觉得国内跟国外相比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它的现状是什么?

  吴秋龑:问题有几点,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它缺少一个核心的文化呈现,可能是因为西方先发现了新科技的技术,导致他们全面地用他们的文化来展现,他们近百年的展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灌输到中国,中国的这部分人就需要有一个消化的时间,为什么我说是混合媒介,也是因为这一点,现在这种创作的人数、数量是有的,但是需要在一些创作碰撞上更多一些,这个是不同的,包括跟国外的交流,我觉得其缺一些,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第二个是对新兴科技,乃至一些老技术的研究,还不是特别系统,或者是传播得还不是特别地广泛,只是学院派或者零星艺术家对这一块特别了解,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也会导致西方对更新的技术研究的步伐会更快。

  雅昌艺术网:可能跟科学技术有关系。

  吴秋龑:不只是科学,因为技术本身会产生很多观念,就像我们传统绘画的材料学一样,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对于技术的研究是多方面的,这块也是一个缺失。第三个缺失就是学院的教育,学院教育在国家支持也开始大量的投入,但是不同的专业领域都应该开展这样的探讨。比如最近中央美院开的实验大会,吕胜中老师在他的一个经验基础之上希望更多学院的力量能够联合起来,一起来推广,把资源共享,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应该是越来越多。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中国的影像艺术有没有必要去探讨本土文化和东方内涵的问题。

  吴秋龑:这是必须要探讨的,而且需要回到第一个议程上,越往下走越需要,这是一个根的东西,但是这种根不是一个简单的影像语言呈现一种符号化的,所谓中国的东西,这个是绝对不可能再这么去做的,太表象了。可能是重新界定何为多媒体、何为新媒体、何为媒介艺术、何为电子艺术,从整个东方发展的脉络里边去界定。比如说可能按照历史发展的轮廓来看,其实为什么西方能够把摄影做得这么进入市场,因为他们理论跟技术是同步的,包括他们对摄影文化的理解也是同步的,所以这个是有一个很强的文化的意境在技术里边,这个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肯定会找到的。

  雅昌艺术网:只是在将来?

  吴秋龑:比如“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有很多超前的思想,现在大量的基于那个时代非常科技化的一些新媒体雏形的东西,像幻术、玄学的东西,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就是那个年代的“新媒体”,东方新媒体的文化发展,按照这个基点来走,其实要比西方早很多年的,这是不一样的,这是要看不同文化的人怎么理解新媒体这个词汇,新媒体文化这个词不一样的。

  雅昌艺术网: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市场和收藏情况来说,现在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吴秋龑:新媒体收藏据我了解中国的收藏界对这个还不是特别感冒。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吴秋龑:原因可能是本身本土收藏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他个人的一个态度是这样的,实际上应该是同步来走才对。

  雅昌艺术网:也就是说现在市场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还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

  吴秋龑:乐观的只是新媒体的某一般,像图像摄影,或者一些成熟艺术家的Video,他们可以收藏一部分,或者是我一直在推组合来收藏,比如一些艺术家其它的装置、影像、绘画作品、系列作品,整体来收藏这个是比较靠谱的,没有必要单独收藏所谓的新媒体,因为很多新媒体艺术家也做其它的创作,整体来梳理会比较好。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