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迪特•容(Dieter Jung):我用空间、灯光和颜色营造不一样的感受

2011-05-08 17:36:32 张凡

  5月6日下午,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个展——“舞光食色”在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开幕。与以往推介中国传统或当代艺术家不同,这次举办个展的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是将全息术(Hologram)用于艺术创作的先驱者!是“艺术”与“科技”这一艺术思潮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曾有人“用惊鸿一瞥”来形容观众面对迪特·容作品时匆匆一眼即会过目难忘的观看经历,其作品出人意料的奇异效果正是“光、运动、时间和空间”共同构筑的美妙瞬间。展览开幕当天,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接受了雅昌艺术网专访。

  图为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在展览开幕现场他的作品《天眼》前

  雅昌艺术网:您最早在中国的艺术展览是什么时候?这次和林舍画廊的合作是怎样开始的?

  迪特•容(Dieter Jung):我第一次在中国展出这些作品在1985年。台湾一个很著名的策展人陆蓉之,她在中国境内做了一些展览,大概是四年以前,我们有过接触有,她写了一些关于我的文章,谈到了我,然后她就作为一个中间的桥梁,在台北的时候介绍我就参观了台北的大未来画廊。

  林舍画廊在台北做的展览,以林先生作为画廊主来说,他策划了很多非常好的展览,并不是其他的画廊主可以达到的一个程度,非常少的画廊能够这样做。到处都有画廊,但并不是每一家画廊都可以有这么长的历史,策划每一个展览的品质都会在一个很高的水准。我从台湾台北美术馆到上海的现代美术馆,一直到两年前的今日美术馆,我都有一些展览,有一些展览是由陆蓉之策划的,我都有参与其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回响,这个展览是我在中国境内第一次跟画廊合作的个展。

  雅昌艺术网:既然是第一次跟画廊合作,选择林舍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展览的主题和您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展览呈现的效果能够令您满意吗?

  迪特•容(Dieter Jung):我在大未来画廊发现了一些好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会觉得林天民先生会看到我作品当中一个特别的部分,我不是当代艺术家,我是未来的艺术家。我觉得要让林先生感觉到,虽然是不一样,就是把整个画廊变成是一个不一样的空间的概念,其实是同样的空间。

  是在同样的空间做一些很大的不同的变化,透过这些展品做到这些变化。所以这个展览的英文名称是“空间+灯光+颜色”,全部都是这三个重要的元素连接在一起。我们看到任何影像都是透过光波来投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但这些我们平常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尤其这个光波几乎在每一件画里边、每一件作品里面都可以看到广播的出现,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就像这种全息影像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光波的存在。你可以看到像肖像画的部分也是在波动里边,里面也有很多波动。太靠近的话我们是看不到的,远处看的话会相对清晰一点,这就是我们视觉上的问题。

图为展览现场

  这是海市蜃楼,像那件作品就是用彩色铅笔画,这件作品叫做《海市蜃楼》。太阳跟月亮分开,就是要具体地看,它们内在其实是连接在一起的感觉。所以这个空间刚开始是黑暗的,之后会有光,有了光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所以光是色彩最好的一个对话、传达的方式,光是我们每一天必须要的一个食粮,我对光十分着迷,不光是对光影本身的一些现象,还是跟人之间互动的关系,还是光对影的关系,我对这些都非常着迷。所以展览主要的概念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其它的美术馆基本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我很喜欢透过这些展览分享我对光的了解和对光着迷的程度,同样也是交换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一个德国人来说,用这些作品来交换一下中国不同文化的背景,看大家怎么看这些东西,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激励人心的。我在1985年就来到中国带着我的艺术品。

  雅昌艺术网:1985年,人们对这样的作品有怎样的反应?能够接受或者认同吗?对于科学,艺术、技术三者的关系的思考和表现始终是您的 创作方向吗?

  迪特•容(Dieter Jung):那个时候我的展览显示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信息。他们不太懂美国或者是欧洲艺术家对于科学这个部分的思考。所以我作为第三个中间的,就是艺术、科学跟技术,就是科技方面三个部分把它串联在一起,我为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开了一扇窗户。

  科学家常常没有办法思考艺术家的东西,因为这两个方面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我在中间作为一个重叠的部分,让科学家看到原来科学这个东西可以变成这个样子,开一个小玩笑,但是通常来说科学家是对的。就是对科学跟艺术是真的可以在某个程度上面可以内在做一个连接,可以做内在沟通的。

  所以这个展览,我们看到了就是我把外面的东西带到里面来,外面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呈现的,是这样一个感觉。我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激光什么东西作为我创作的材质,但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我觉得用各种不同的材质来做东西是我的本分,我可以用颜料来画东西,我用颜色,一般的色料来画光的感觉,我可以用镭射激光来作画,我也做大件的激光的装置艺术,大件的装置艺术。

  这两个作品就是“天眼”天空之眼,在教堂里边,为什么要在教堂,因为要用一个连接,就是天跟人的连接,通过这个窗,用最漂亮的彩色玻璃做这个窗,这是对这个展览简单的叙述,我希望大家可以进来这个展览,去了解我的一些想法,可以感受一下。

  相关信息:艺术家迪特.容格(Dieter Jung)

  1941 生于德国八德菲尔东根

  1962-67 于柏林艺术学院研习艺术

  1965-66 就读巴黎美术学院

  1967 获德国国民学术基金会同意,为汉.特里尔门下的研究生

  1968-69 参与德国学术交流署交换计画赴美研习

  1971-73 于德国柏林影视学院(DFFB)就读。

  1977 在纽约全像影像技术学校研习全像影像,同年发表第一件羽毛全像术作品以及全像诗。后来则发展出「进入彩虹」、「异空间」与「当下现实空间」等系列中,全像影像较少涉及物件或形状,而是简化成彩色的几何平面,实际上就是抽象的光之雕塑。

  1985-89 完成第一件电脑动画全像术作品:「光之磨坊」与环境装置作品「空间中的移动-移动中的空间」。

  1989 应邀至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巴黎索邦大学演讲

  1990-91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创意全像影像与光艺术系教授

  科隆媒体艺术大学(KHM)筹备会成员

  1992-96 卡尔斯鲁德国科技媒体艺术中心信託委员会委员

  1997 麻省理工学院「艺术-科学-技术谘询委员会」成员

  2000-04 纽约长岛全像艺术中心委员会成员

  2002 参加希腊德尔菲与伊卡里亚进行的天空艺术会议

  2003 完成「光纤:飞行之光」

  2003 台南崑山科技大学超影像会议

  2004 参加布达佩斯举行的欧洲视觉感知会议

  2004 参加哈瓦那举行的光学、生命与古蹟维护会议

  【得奖纪录】

  2003 以製作模拟旋转色盘与「太阳风」的绘画荣获纽约水雉鸟基金会的全像奖

  【重要展览】

  1970 德国格尔森基辛美术馆个展

  1976 义大利罗马哥德学院个展

  1980 德国柏林德国电影资料馆全像图画个展

  法国巴黎法国全像影像美术馆个展

  1982 美国纽约哥德之家巡迴展(旧金山、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娄、芝加哥、辛辛那提、波士顿、亚特兰大、休斯顿、洛杉矶、魁北克)

  1983 日本东京花之当代美术馆个展

  1983 日本大坂当代艺术中心个展

  1984 香港艺术中心个展

  巴西圣保罗美术馆个展

  美国芝加哥艺术与全像中心个展

  1985 美国纽约全像美术馆个展

  1988 法国巴黎艺术中心个展

  1991 德国柏林国立艺术馆个展

  1996 在柏林艺术学院指导「艺术-科学-技术﹔国际会议与全像网路」展

  1999 德国科隆特尼塔提斯教堂个展「光之石」

  2004 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工坊个展

  2005 台北市立美术馆个展

  2005 高雄市立美术馆个展

  【重要经历】

  1975 担任萨尔瓦多巴伊亚洲联邦大学客座教授

  1977 成为新罕普夏州彼得波尔「麦道尔艺术村」的驻地艺术家

  1978 纽约州塞瑞托加泉市「雅斗艺术村」的驻村艺术家

  1983 纽约全像美术馆驻馆艺术家

  1985-86 以洛克斐勒特别研究员身分进入麻省理工学院高等视觉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