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是城市之心
2011-05-09 09:04:33 陈扬
广州的艺术家对广州城市文化的参与程度太低了,空负了广州“开明”之誉。
这条很短的新闻值得一读:5月7日,香港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联同4位青年艺术家举办“留住-西营盘”多媒体展览开幕。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西营盘是香港早期有城市规划的地方,随着社会更新,原来的社区肌理面貌亦呈渐变。主办者希望通过为期43天的展览,将城市的记忆留住。
与这条新闻相映成趣的一个广州本地文化事件是:一个高中生在广州地铁举牌征集签名,反对一号线车站以统一的灰色面貌取代过去一站一貌的重新装修。香港四位青年艺术家要留住的是超过百年的历史记忆,而这名高中生试图留住的是超过十年的城市记忆。
无论是香港还是广州,置身于这个风云时代要想沧海不变是绝不可能的事。变慢一点都不可能。一说起中华文明,人们往往只记得农业文明,却把城市放在一边。事实上一部中华文明史是不应该把城市历史,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城市历史放一边的。暂时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推掉的农耕时代的面貌现在在神州大地还有迹可循,依稀可见,但是城市的发展于今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莫说明清以来,就是民国以来的建筑面貌和街区面貌都日益芳踪难寻。从这个意义来说,城市文化保育的声音不是太强大了,而是太弱小了。在气壮山河的推土机轰鸣声中气若游丝。
城市保育的方式绝不止于站在路边举个牌,也不能仅是从民生角度扯拆迁补偿。艺术家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参与的艺术家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无论是涂鸦、诗歌、装置、摄影、版画,怀旧只是表面形态,打通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任督二脉才是本质的诉求。
香港艺术圈的情况怎么样我不了解。而广州的艺术圈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圈子。恕我直言,广州的艺术家对广州城市文化的参与程度太低了,更不要说参与到广州的城市文化保育中去,空负了广州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开明”的声名。闲时躲进小楼成一统,间或呼朋唤友醉一回,是很多“大家”们的日子。而那些无甚名气者则打着弘扬本土文化的旗号,失意时微博上面骂骂娘,受到召唤了便得意忘形极尽整古弄怪之能事,挂弘扬本土文化的酒幡做自家名利的买卖。这种文化艺术的超世俗化与城市精神不可挽回的堕落成为了一幅幅互为主题与背景的城市当代文化浮世绘。
城市文化保育是高尚的。这注定了城市文化保育必须是超然的。这事情真的几乎只有艺术家能干。另一种人也许也干得了,那就是哲学家。但是哲学离大众更远了,没有了大众的围观和被启蒙,城市文化保育的下场就很悲哀了——— 寂寞而死。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艺术家并不一定是那些大家,他们能参与当然好,但恐怕很难。我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青年艺术家。他们比普通的城市草根要艺术一点,比起艺术圈的大师们又草根一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去观察这个城市的变迁,并且有途径去表达。他们是城市之心,也是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未来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