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苏州:收藏俱乐部起步

2011-05-23 10:08:48 春生 蒋世颖

  1960年,一群醉心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香港藏家,在香港组建“敏求精舍”。敏求二字,取自《论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这个收藏家团体,以“研究艺事,品鉴文物”为敏求之宗旨。

  那时的香港,正是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流的重镇。那些顶级收藏家,已不满足于独自把藏品搬回家自娱自乐,也渴望交流和学习;他们也深知收藏的意义不只是占有,更在于弘扬中华文化。于是,发起成立了影响深远的“敏求精舍”。敏求精舍的会员们,往往既是社会栋梁,又是收藏佼佼者。如乐在轩、北山堂、萱晖堂的书画;如暂得楼、天民楼、关善明的陶瓷;还有徐氏基金(徐展堂)的收藏,以及攻玉山房的中国古代家具,均可谓藏界标杆。

  敏求精舍的入会条件很高,个人藏品要有档次,人品要好,发展新会友时更需要全票通过。人数,始终维持在不足50人的规模。

  正是这个看似小规模的收藏团体,在整个华人收藏界造成了巨大影响。敏求精舍经常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讲座、高级研讨会及展览,把会员的搜集成果和鉴赏心得公诸同好,推动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也使中国的民间收藏最早与世界接轨。

  上世纪90年代,台湾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最热门的地带。1992年,借鉴“敏求精舍”的经验,台湾“清玩雅集”亮相。成员多为声名显赫的企业家,同时又痴迷于收藏。会员要精,不要多,因此创会时只有20个会员,以后的会员也都是邀请的。会员按约定缴会费,主要用于请秘书、会员聚会等日常开支,以及展览、出书等费用。会员每月聚会一次,联络感情,交流藏品,还时常请各路专家演讲,并到各地游历,譬如共同游历了极具文人收藏元素的苏州园林。

  高端收藏品价格昂贵,往往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才有购买能力,或许这能够解释,为何港台这两个著名的收藏团体,其成员以大企业家居多。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深情仰慕,又让这些企业家走到一起,共同交流收藏带来的乐趣,于激烈打拼的人生舞台,享受那精神层面的愉悦和闲适。

  港台两代收藏团体,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时间背景下,香港收藏热和台湾收藏热的两个时代。而今天,各类艺术品收藏团体和会所纷纷在大陆亮相,印证了此地收藏市场的汹涌澎湃。

  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收藏机构自然如雨后春笋,并衍生各种形式。既有成员较多、相对大众化的各类收藏协会,也有小范围交流的各种会所;会所,有开放式,也有会员制,运作方式各异。

  昨天,位于沧浪区的含德精舍亮相。名字取自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为品德醇厚之人,如婴儿般纯洁。这个艺术品私藏会馆的成立,一定程度正是参考了那两个著名的收藏团体——敏求精舍和清玩雅集,期望聚集精英,推动收藏事业;而含德精舍更强调会员间的品鉴和聚会,是提供收藏家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的场所,因此更有收藏俱乐部的味道。这样的形式,无疑是个创举。

  含德精舍,选址新市桥下护城河边,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雅致清逸的交流环境。要成为这里的会员,不仅要缴会费,还得有介绍人的推荐,须经过理事会的审核。会员将享受各类收藏服务:国内一流的鉴定家、学者、行业大师开设的鉴定、培训和讲座;当然,还可参与精品展览、专题研讨、品茶交往、藏品流转……此外,还有一对一私人收藏顾问、藏品投资理财服务等。

  要像敏求精舍那样成功,不容易。但是,苏州收藏家队伍里出现这样的尝试,也印证着苏州收藏事业的蒸蒸日上。

  秘不示人,子孙永宝,是古人普遍的收藏观念;而今天的收藏,无论是作为投资还是研究,都已较从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人的收藏更渴望交流和进步,更崇尚无尽的研究和探索。这,正是收藏团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信息链接——

  含德精舍的收藏品主要分两个展馆,一是博物馆,一是展览馆。

  含德精舍博物馆目前展品150件,分为高古带钩、玉兽、顶级紫砂、砚台、香炉等主题,都由董事和会员提供。这个馆内,每过一段时间,藏品都会有新的更替。

  展览馆目前正展出的是吴门十人邀请展,会聚了苏州极有影响力的10位画家的作品。分别是张继馨、王锡麒、余克危、张晓飞、孙君良、刘懋善、马伯乐、潘裕珏、徐源绍、周矩敏(按年龄排序)。作品,基本都是画家本人提供,而且各人风格明显,展现了当代吴门画派的绘画成就。

  需要提醒的是,只有会员才能参观藏品和展品。

  宝贝背后,那许多故事

  物常聚于所好。

  丁雪明对于古物的感情由来已久,但忙于工作一直未深入涉足。多年前一天,正值颈椎不好家中养病,朋友带来的一件香炉让他眼前一亮,仿佛与香炉有天生的默契,从此他开始了香炉的收藏。起初,是将苏州市面多件上等级的香炉请入家中,随后开始了天南海北的追寻。

  后来,这个痴迷着买香炉的人,在外地多个大型古玩市场出了名。时常有人发彩信打电话:我这有炉,看看喜欢不?

  踏入收藏门槛,最大的障碍或许便是眼力。倘无眼力,再怎样努力也是缘木求鱼,丁雪明深深感谢朋友,告诉他如何欣赏香炉。友人慷慨的指点,无异于授业,收藏路上谁都难免走歪路迷途,是朋友让他避免了许多损失,指导他沿着总体正确的路途行进。

  也正因受益于朋友的这些经历,让丁雪明深知收藏需要交流,才会进步。这也就是今天,他和朋友一起策划艺术品会所、并付诸行动做起含德精舍董事长的缘由。

  丁雪明收藏明清铜器众多,拥有香炉三百件。每一件都有故事,有回忆。

  当初购得一件戟耳炉(如图),价十余万,卖家买家皆大欢喜。那时,十余万已是不低的价格,卖家自然满意;而丁雪明觉得此炉造型考究,炉口、炉身、炉足都有优雅的拱形,看其铜质也佳,绝非俗品。

  有一朋友,擅于清洗铜炉,能洗去污垢却不损害包浆。将此炉拿去一洗,却大为诧异,颜色一圈一圈,甚是奇怪。这位朋友猜测,会不会是金斑炉,但两人研究半天,觉得还是不可能——金斑炉是把金斑敲上炉身的,和香炉结合处应该有空隙才是。

  这个谜团后来被一位藏炉高手破解:这是极为罕见的鹧鸪斑香炉。罕见到什么程度?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曾钻研鹧鸪斑,瓷器有鹧鸪斑,铜器有鹧鸪斑,他感叹瓷器鹧鸪斑屡见,而铜器中鹧鸪斑未曾一见。而丁雪明无意中买到的这件造型典雅、做工精细的香炉,正是难得一见的鹧鸪斑。这,也成为藏炉圈内的美谈。

  再有一明代铜鎏金镂花夔耳薰炉(如图),造型庄严,纹饰精美,是极为少见的官造器。可惜,盖子没了。丁雪明一直引以为憾,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找高手给它配个盖子。

  给这么好的炉子配盖,当然要好盖;配个好盖子,不容易!几百年的高端工艺,到今天已渐入尾声,仅有零散的余响。丁雪明找了多个老师傅,终于碰到个高手,遍寻资料,查到了类似的盖子纹样。画出数稿,藏友间细细思考比较,终于审定图案。

  随后,经过多道工序制出铜盖,将审定的图案纹饰画上去,再请专门的工人凿刻。刻出图案也还罢了,随后的打磨更为复杂,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一切都处理完了,还要找古董店的高手做旧,又是一道技术含量极高的活儿。

  配这个盖子,实打实耗去半年光阴,花去的工价,竟与炉价相等。有意思的是,此后很多高手看到此炉,却没人发现盖子是新配的。一次,有位国家知名鉴定专家来苏,反复欣赏此炉,对此炉的造型连声赞叹,却未发现盖子后配,可见做工是何等精益求精。

  倘若是一个商人,大可将此事隐去,这个盖子就变成“原配”了。不过丁雪明畅谈此事十分开放和洒脱,他完全没想过隐藏此事。让他兴奋的是,这么一件精彩的香炉,不知流转多少人手中,遭遇劫数丢失了盖子;而到了他的手中,经过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最终将这个不完整的物件又回归完整。从此,这件藏品将与他这个收藏者真正水乳交融。有缘作出这样的贡献,丁雪明说,这是他的荣幸。

  多年的藏炉经历,让丁雪明对收藏有了更多认识。期间,藏品的得与失,心态的起与伏,化作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收藏过程中那许多人与事,都成了美好的回忆。附加于藏品,带给他的,还有那许许多多的知识,以及自然而然对于品性的陶冶;当然,还有对中华文化产生的浓浓眷恋之情。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马国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