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沁:重新定义平面设计
2011-05-25 16:01:38 刘娇
导语:5月22日下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中国新设计”系列邀请身为平面设计师、“宁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策展人、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执行院长的潘沁,与大家一同思考和讨论在平面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附庸品后,面对时间的洗涤我们能留给后人什么,中国语境下的平面设计又该何去何从?雅昌艺术网记者就此对潘沁进行了相关访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雅昌艺术网:“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从1999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六届,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潘沁:从“宁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发展轨迹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关于中国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起初策划双年展,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就跟中国美术学院一起举办了设计交流邀请展。展览得到了国内很多设计师的支持,包括王序老师,他对整个“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帮助是很大的。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从第二届开始就把展览确定为每两年一届,就是双年展的概念,从邀请展演变为竞赛,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我们举办双年展并不是展现固有的设计作品,而是持有对平面设计的前瞻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探索平面设计未来的可能性。“前瞻性”是双年展的策展宗旨。
我们邀请香港的黄炳培担任第三届双年展评委时,国内很多设计师对其了解甚少。第四届双年展,我们邀请了年轻设计师广煜担任评委,他那时刚从学校毕业没几年。通常来说,担任评委的都是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在全球范围享有很高的声誉,比方德国的乌维·勒斯,瑞士的尼古拉斯·特罗斯勒都是我们的国际评审。邀请年轻设计师担任评委,唤醒了我们对新一代设计师的关注和包容。这些举动都是比较胆大的,现在看来,我们采取的方法还是正确的。
“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每一届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基于对中国本土设计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从第五届开始,我们开始抛弃了竞赛的环节,启用邀请的方式,再配合一些设计的外围展,构成整个双年展的整体展。从设计本身来说,更多的问题是我们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关系,为受众解决关于设计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不是投寄来的一张海报、一件平面作品能够阐释这一切的。所以我们通过项目的方式,希望能够更加立体的去展现设计师的思想。
在第六届的时候,我们又增加了评论性平面设计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外围展,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20分钟的设计观点的汇报,一方面是展现设计观点的海报。这个外围展更多的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声音。我们始终是在不断的思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举办双年展。
雅昌艺术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德庚老师著述有《平面设计死了》,他认为在当今设计环境中,设计软件的普及,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的普及,让平面设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抉择。您对此怎样看?
潘沁:我觉得他的说法有一点偏激。这种偏激其实也不是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关于怎么去界定平面设计的问题。
什么叫平面设计?传统意义上来说,在纸质的、平面的东西上完成的设计工作,称之为平面设计。我觉得平面设计就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难道网络媒体不是平面设计?我觉得也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通过编辑图像、文本,最后给出的信息传达,都可以称为平面设计。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发展,信息传达始终是需要的。平面设计的概念,随着时代的跟进也应该重新去定义。当然,由于技术和媒体的日新月异,对设计方法的思考,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之间的合作会更加频繁。
雅昌艺术网:设计始终是作为媒介存在,它的作用是让需要展示、传递的信息更好地传递给人们,您强调设计的艺术性,是否与设计的基本功能相悖而行?
潘沁:其实我是强调设计的方法论。五六十年前,美国一位设计评论家说过,信息传达是平面设计的核心,到现在为止仍然是这样。平面设计的功能本身就是要传达信息。图像、艺术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传达信息。可以运用任何手段来辅助传达信息,如果能以最好的方式去实现信息的传达,那就是成功的。
“艺术”这两个字的概念很广,方法就是艺术。要推进整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必须要有一部分设计师、专家、学者,在某些领域即便是跟商业设计没有关系的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些探索和研究可能会对商业设计起到推进、借鉴、支撑的作用。西方有很多设计师,在不断的对现象做调查研究及专业实验,很多研究都不是商业性的,仅仅是在设计视觉表达方面的更新,给全球设计领域带来新鲜的血液,这些贡献都是很大的。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处理个人审美情趣与大众审美的关系,当您与客户的设计主张发生冲突时,您如何解决?
潘沁:这个问题很大,也很综合。实际上我们也经常碰到跟客户有摩擦,有不同意见的存在。这时就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继续做下去,还有一种就是放弃。很多设计师无论在哪种场合都很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是专业的,客户是外行。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思考方式。
企业委托给设计师一个项目,设计师拿到的是几万、几十万的设计费,而对企业来说,可能要承担几个亿甚至更高的风险。作为我们设计师是很难去想象的,我们其实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我们的成败只关乎这个设计项目,是否完成项目,是否收到设计费用。这种风险对企业来说很小很小,如果企业发布设计师完成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所以我们也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客户经营企业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企业和产品受众的了解比我们要深入得多,而我们有时根据常识、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判断,可能是错误的。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很多问题会看得清晰一些。
在审美方面,我们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客户也可能会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加到项目要求中,这个时候可能客户是错误的。归结起来还是就事论事,如果最后客户和我们没法沟通,客户和设计师的观点很难权衡的话,那我可能就会放弃这个客户。
雅昌艺术网:作为成功策展人、设计师,您对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潘沁:现在在高校里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说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一代不如一代。在我看来,很难用素质这两个字去概括他们。再过十年以后看70后,80后,90后,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思考,本身没有过错。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多地为他们担忧。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是人生中一个很小的阶段,一切都会过去。他们的很多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方对信息的接收能力,对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方法。
在当下这个语境,我们更加崇尚的是时尚、新鲜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有好的,但不代表全部,可能在未来都会过去。如果一个设计师想要持久发展,不可低估东方的传统文化,哪怕能从中汲取一点点东西,都可受用终身。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对传统的学习,从中吸收到一些东西,这样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大一些。
(责任编辑:刘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