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有何价值?

2011-05-27 16:26:20 未知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沉睡四百余年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正在进行中。对于众多考古迷来说,感兴趣的除了不断出水的文物外,还有沉船本身。

  “南澳一号”上有些什么宝物?沉船水下考古有何意义?一批批文物陆续出水,珍奇文物令人惊喜。“南澳一号”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商船还是走私船?为什么沉睡在海底?一次次水下发掘,一个个谜团将被解开。

  已出水可复原文物近两千件

  昨天下午,风平浪静。“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员从“南天顺”号打捞船上,再度潜入27米水下。通过水下摄影机可以看到,与电影里的海底探宝场景不同,“南澳一号”没有一个船舱入口能让考古队员潜入探宝。经过几百年的海水及泥沙压力,“南澳一号”没有了甲板。接近二号舱后,考古队员用高压水枪冲淤,然后把文物放进吊篮的6个周转箱中。

  下午5时许,又一批文物被起吊出水。与之前出水的文物差不多,主要是青花瓷盘和瓷碗,部分文物器形基本完整。一些盘子表面黑乎乎的,这是长期沉浸在海水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经过技术处理后可恢复其“真面目”。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把文物分类放进5个筐里,然后“冲沙”。简单处理后,文物被搬进船上的秘密“仓库”保管起来。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发现几个精美的青花小盒子,它们一个套一个,使用的青花钴料却与其他出水的青花瓷器不同,属于明代被官窑牢牢控制的回青。陈华莎估计,这些回青料出现在民窑中,大约与发生在万历36年的景德镇官窑工罢工有关,在那次罢工后,一些人携带回青料赴民窑打工。据此,专家猜测“南澳一号”是万历36年后建造的船。

  自今年4月初开工至今,“南澳一号”已出水可复原文物近两千件,大多是青花瓷器,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及铜板等。

  “南澳一号”犹如一处巨大的宝藏,令考古人员惊喜不已。出水青花瓷主要来源于福建平和窑,少数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用于外销。18世纪末19世纪初,景德镇的外销瓷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到欧洲以及东南亚。

  “米芾拜石”“岁寒三友”“哪吒闹海”……青花瓷器图案自由奔放,别有一种“率真之美”。陈华莎认为,瓷器图案、文字、器形、纹饰等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透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

  学术价值不亚于“南海一号”

  “南澳一号”的学术价值不比“南海一号”低。这是考古专家的一致评价。

  “南澳一号”沉船上的瓷器出自民窑,2007年出水的1000多件瓷器中,部分品相良好的只是国家三级文物。民窑瓷器价值不高,那么抢救发掘“南澳一号”的意义何在?“这艘船本身就是文物”。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宝昌认为,“南澳一号”船体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承载的货物,因为它对于人们了解明代的航海史和造船史都很重要。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一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认为,“南澳一号”的打捞跟一般的“捞宝”有本质的不同。船货固然重要,但船体本身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承载的货物。到目前为止,该历史时期的古沉船发现的并不多,有科学测量数据的完整的古代沉船更少了。在打捞发掘“南澳一号”过程中,能细致探究并获取历史上的造船能力、航海能力等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大量产自福建的瓷器,说明为“应付”当时很大的外销量,光靠景德镇的官窑生产已不能满足需求,结果广东、福建等地出现很多民间的产品。这是一种工艺的扩散,是为满足大规模的出口生产需要,这对研究当时的生产、经济、外贸情况很有价值。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介绍,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现的时候没什么太大影响,主要是满足皇帝、贵族等上层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运输的是一些高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南澳一号”出水的文物说明,当时的贸易已经跨越最早的海外贸易——奢侈品之间的交换,也说明那个时候的海外贸易已进入民间生活,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相当大。

  南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就有“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究竟有多大、构造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仍争论不休。“南澳一号”船体出水后,有助于研究明代晚期海船的发展脉络,找到打开明代早期郑和船队所乘船只秘密的钥匙。

  发掘难度远大于“南海一号”

  “南澳一号”周围遍布暗礁,不能用沉箱方式将船只整体打捞出水,只能用传统的潜水方式清理发掘。“三点金”海域是古航道,水流比较急,风险比较大,在“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看来,“南澳一号”发掘难度大于“南海一号”。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水下考古队和广州打捞局4个单位的精兵强将聚集“南天顺”打捞船上,或为“史上最繁华阵容”。有队员表示,将努力把“南澳一号”水下考古做成水下考古的样板。

  崔勇介绍,水下考古共有20名队员,分为设备组、摄影组和文物组。设备组负责设备维护和支援;摄影组负责文物的拍摄和水下文物的影音资料记录;文物组负责文物归类、清理、记录、编号。

  下水前,考古队员充分做好器材准备,下水后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绘图,有的打探照灯、布探方,有的负责打捞文物。考古队拥有先进的水下无线即时通话系统,通过发射装置,船上指挥员与潜水员实行点对点沟通,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考古作业完成后,队员上升到水深9米处做首次停留,然后上升到水深6米处和水深3米处各再做一次停留,适应水压再出水,进入减压舱。上船后要进行3到4个小时的减压才能再次下水。一名队员一天一般只能下水一两次。经常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有时每天都可以下水,有时几天才能下水一次。

  文物打捞上来后就要进行简单的冲淤清泥,去除附着物,降低物理、化学变化。考古队通常每晚8时举行例会,结合气象预报,计划第二天的考古发掘任务,再依据天气和海况实际条件相机而行。(文章刊登于2010年5月21日·雅昌艺术网转载)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