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怎么老出天价?
2011-05-30 09:08:51 未知
1935年,71岁的齐白石(自署73岁)因为怀疑家里进盗贼,起身捉贼时不慎腿骨脱骱,险些落下残疾。齐白石生前对自己的画作及财产十分小心在意,即便如此,当时他恐怕也很难预料到,再过70多年,自己的作品会超过4亿元的价格。
今年5月22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历年所见尺寸最大的书画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近两年来,各类拍卖会上艺术品频频以出人意料的天价成交,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客观条件上看,中国以往的艺术品交易,是采取兑价的形式——买家和卖家私下对艺术品进行估价,双方都满意则成交,其价格被视为商业机密。因为兑价交易,以往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常被低估,比如在英国的市场上,一些中国近代书画家的作品只卖十几英镑。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恢复拍卖行业以来,艺术品的交易从兑价形式逐渐变为了竞价形式,艺术品的价格因为公开透明而产生了竞争,从那时起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开始一路高涨。
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所以社会上兴起了艺术品收藏热。不过从2003年至2008年,中国的拍卖市场基本维持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自2009年秋季拍卖开始,拍卖场上突然频现超过亿元的天价交易。究其根由,不可否认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回暖,大量资金从房地产、股市等领域流向收藏品市场,寻求投资获益,使得中国书画拍卖迅速迈入亿元时代。此次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就是投资人刘益谦历时6年,分别以500万元和1500万元购入画作和书法,合成“全璧”,最终在今年以创纪录的价格成交。从2000万元到4.255亿元,价格涨了20多倍。
其实对于书画一类高端的艺术品,即便不是投资而是收藏研究,商业、金融等领域的资金流入,也不足为怪。今日所见传世书画名迹,多有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墨林”印记。项氏在苏州、无锡等江南富庶之地经营多家当铺,其所收藏亦标价出售。延至近世,郭葆昌得袁世凯财力相助,才成就其铜觯名瓷收罗之富;周叔弢有民族资本经营,方支撑其古籍善本充栋所需。
有人说,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以“文人画”的标准衡量,齐白石的诗文更是受到当时著名文人王闿运、樊增祥的教诲与推崇。其实,无论是此前的“纪录保持者”——徐悲鸿《巴人汲水图》,还是现在的“打破纪录者”——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它们都有类似的特点。这些近代画家的传世作品数量较多,既不像古代书画真迹那样凤毛麟角,也不似当代书画,数量无法控制,十分适合投资与收藏。
从齐白石传世的画稿及手批印稿来看,那些看似随意挥洒出来的作品,都经过了具体而细微的苦心经营,正所谓“良工心苦”。因此在齐白石的画作上,哪怕细小的瑕疵,也有可能就是伪作的明证。
从国外的艺术品收藏历史来看,一件艺术品的投资周期或价值判定,常常经过50年以上的时间。近两年拍卖天价频现,若干年后再看,恐怕也会觉得正常。如果已过古稀之年的齐白石知道,将来自己的一幅画作,就能抵得上现在全部的身家,他恐怕也不会那样奋力去捉盗贼了。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