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山居图仿真图在香江的古今对话
2011-06-02 08:54:37 梁小岛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总经理李毅华
元代名家黄公望的山水名作《富春山居图》全貌,历经百年的分离,终于于本月1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隆重亮相。塬作于晚清险遭收藏家火殉,至此分为两段,人称《剩山图》一段后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所藏为《无用师卷》,身首各异,更成为见证两岸关系60多年风雨的珍贵信物。它所引起的公众关注度之大,调动的两地文化、政府人员及资源之多,是继去年《清明上河图》后,又一个华人世界中的重大文化事件。
近日,由香港联合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以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叁家机构,合力举办“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合卷.仿真本.香港展”,为不能一睹珍品真身的广大市民“解馋”。记者在展厅中见到,除以仿真复印技术製作的合卷图之外,还有歷史上有名的临摹图、曾被乾隆珍藏的“子明卷”印刷仿图,以及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和海峡会会长陈云林等人为配合合卷而提写的“引首”、“题跋”等,不仅将中国的“诗、书、画”艺术传统,完整又丰富地表达出来,又充满了当下的社会意义。展厅虽然不大,却“一应俱全”。
相比其原件引起的文化界震动,仿真图展自然低调得多,但主要负责这次策展工作的中国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代表李毅华先生,早于一年前已开始构思,他告诉记者,现场所见的所有展品和摆放位置,背后都有讲究。
“首先我们很看重对中国画的概念。这不是简单的把两幅画印好拼在一起。中国古代长卷画有一些常规的要求,比如长卷画开始部分,要有人题写画的名字,也就是引首。其次,就是我们在古画中常见的文人或名家的题跋。”李毅华曾邀请多位名家写引首,后来选择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字。而在“题跋”部分,他则分别邀请了书画鉴定大师、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联合出版集团的陈万雄,并由塬文物出版社的社长苏士澍写篆书以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理事长马自树,无论是职位的平衡、文物鉴赏和鉴定,乃至他们与《富春山居图》的渊源。“我们精确到了各个方面。”
“任何文化製品更着重的是它的创意,”作为原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的李毅华,对文物有着更深的认识。“这些书画的安排,恰好就是对古今对话的补充和传承,用今人的角度赋予原作以时代的意义。”原来早在20年前李毅华于故宫任职时,已和陈万雄、杨新等人策划及出版了展示两岸故宫文物藏品的《国宝荟萃》一书,开启了两岸故宫合作的大门。“80年代,日本二玄社曾把在台北故宫的书画复制品带到北京展出,其中也包括《富春山居图》,后来启功先生看到,就让陈万雄收集这幅画的资料。”
“我在题跋裡就将这些故事串了起来。我做出版多年,从出版的角度来说,首先的责任是要优化知识,然后是传播知识。这也是这次仿真图展的意义所在。”
不仅如此,他在对《子明卷》的印製过程中,採用许多宫廷装裱规格,纸质、包首都体现了宫廷特点,他希望到场观众能细细体会由传世珍宝带出的现世韵味。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