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小康:“竹”的两百种可能
2011-06-17 09:54:38 未知
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系列报道
作为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环节,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将于国庆前夕拉开帷幕,五大策展团队正分赴世界各地探宝,现在进展如何?十三位策展人将呈上哪些精彩的作品?
我们最先遇上了刚从东南亚回来的刘小康先生,本届三年展他将与杭间先生一同完成名为知“竹”的分主题展。据悉,知“竹”展览面积900平方米,届时将有200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竹设计”制品与观众见面,种类涵盖衣食住行四大方面, 而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将是第一次在中国亮相。
视觉中国:据了解,最开始您提出了两个选题,一个是“日用之美 ”,另外一个选题就是“竹”,我想知道为什么最后放弃了“日用之美”?而最终选择了竹?
刘小康:因为我觉得日用之美比较容易做(笑),而竹子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题材,不单在工艺研发、设计开发或科研方面都亟待推进,而且在环保的主题之上,这个概念应该被提出来。另一方面,竹子是中国很特别的一个题材,因为我们看竹子不单将它看作材料或植物,我们对它还有一种文人情怀在里面;这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三年展,我们也需要有些东方的概念与世界分享,所以最终选择了竹子。
视觉中国:您认为“竹设计”与其他材质的设计相比,它的个性是什么?
刘小康:这要看设计师如何使用竹子。有些设计师将竹子看成一种板材,也有一部分人在不损伤竹子的韧性和纹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第三种则是完全看不出是竹子。这三种用法都有不同的取向,而由这几种不同取向制作的产品在我们的展览里面都有体现。在我看来看竹子已经不是其他材料可以比拟的了。
视觉中国:您期待这个展览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
刘小康:我们中国人把竹子看成是高雅的东西,有一种气节在里面,代表中国人的风骨,所以对竹子的感情不一样,但我们的设计师用竹子做了什么呢?其他国家的设计师在用竹子做什么呢?其实竹子不单是植物,它可以带来很多新的价值,看过展览之后,我们再看竹子,应该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概念,竹子其实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可能性。
视觉中国:听了您的介绍感觉您和竹子渊源很深,能否告诉我们您是怎么和竹子结缘的?
刘小康:最早都是小时候玩的玩具,我记得有一种用竹子做的蝉,能发出嗡嗡的声音,现在想起来感情还是蛮深的。后来,最近几年发现在台湾和其他地方都开始用竹子做产品,看到了他们对竹子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曾经还被台湾邀请参观他们的科学院,看到他们对竹子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而大陆这边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缺的,所以我想,如果说中国的设计与国外设计有何不一样,那以竹子为原材料开发的设计产品应该就是一个特色。
视觉中国:在走访和收集作品的过程中,二位发现了什么?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展览背后的事情?
刘小康:在走访过程中我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谈竹子,谈竹子的制作,这都是很大的收获。比如我在越南发现他们传统的包包做的很好,山里面的人做的,很美,所以我借了一批过来。这些民间的智慧可以用到现代设计中。
西方虽然也有竹设计,但你能发现他们只是把竹子当成一种材料,没有真的从传统工艺去理解,他们的用法和东方的用法有很大的区别,坦白说他们没有看到竹子的内涵。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比较。
视觉中国:这次收集的作品中有没有令您印象特别最深刻的?
刘小康:我觉得台湾的竹子制品蛮厉害的,他有一种叫孟中竹,是一种很好的材料,据说韧性更强,可以看出他们对竹工艺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并且从科学方面也不断的探索。
印度也做的很好,印度有一位年轻的设计师,他做的东西打破了我对印度设计的看法(笑),我在杂志中无意中看到他的家具设计,后来跟他取得了联系,他也寄来了很多他的作品。
视觉中国:您和杭间老师如何分工?
刘小康:关于中国文化内涵方面杭间会补充,比如说文解字,格物致知等古代儒家思想方面,他会从哲学和文学方面给我们很多看法和意见。接下来我和杭间会去杭州一带看竹子。
视觉中国:能否提前透露一下“知竹”的看点?
刘小康:这次展览会有很多分单元,比如印度、台湾、越南、西班牙、荷兰等多个单元。
(责任编辑:刘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