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中国摄影史》研究与编纂工作的粗浅想法

2011-06-17 15:42:09 盛希贵

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发言提纲

  1、摄影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总结、梳理、归纳?思考、提炼、升华?

  梳理、总结、归纳也要做,但应该更加注重思考、提炼和升华。不要做简单的罗列,要有标准、有原则、有主张,有倡导,也要有反对、批判和抵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中国摄影史”是“发生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摄影的历史”,还是“中国人参与世界摄影的历史”?

  应当把中国摄影人放在世界摄影的大舞台上来观看、比照、审视和描述。要写中国摄影在世界摄影舞台上的地位,国际交流和文化交往。

  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摄影史研究,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在中国的摄影经历,显然有些对中国摄影的发展有影响,有些没有,要加以区分。

  中国人在外国拍摄的经历,也要有所区分。例如,我曾经在美国旧金山伯克利的一个旧书店里看到几本中国人拍摄的早期的旧金山和旧金山唐人街的画册,图片也不错,该不该算成是“中国摄影史”的一部分?

  3、“摄影史”究竟该研究什么?史实考据、史事掌故、人物、团体、流派?技术、应用、理论、学术、著述、艺术、文化、美学、哲学?

  应当突出人物思想、团体与流派的理论主张、学术、著述、艺术、文化、美学、哲学。

  个人认为,司马迁《史记》中最有意义的是“书”和“列传”;还有“太史公曰”那简短但有见地的评说。“本纪”和“世家”也有意思;对普通读者最没意思的就是“年表”,作为附录足矣!

  4、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摄影史”上的人物?如何评价具体人物?

  社会地位、职位、影响力和公认度要历史地、公正地、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尤其不要“官本位”,别把有过职务的、或位高权重之后把摄影当成“爱好”来附庸风雅的人当成“摄影家”,是十分荒唐的。可以给这样的人一些描述,但是,不能“喧宾夺主”。也要避免山头、派系和圈子等“关系网”现象在写史的时候又“阴魂不散”。

  对于“人品”问题如何看待?例如,一位曾经的著名摄影工作者,后来触犯了法律,或者干出了不道德的事情,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我觉得,要一分为二,两方面都要写。

  5、“摄影史”写给谁看?摄影圈、行业、社会?学生、老师、专业人员还是大众?

  应该是写给所有对视觉文化、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感兴趣的“大众”看的。至少应兼顾“社会大众”,不要“画地为牢”,在“圈内”“自娱自乐”。

  至少写出一本三联书店也愿意出版的那种《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弗里著,晓征筱果  译,三联书店,2002)和速成读本《摄影》(大卫·约斯  著,匡钊 廉萍  译,三联书店,2002),给所有人读的《摄影史》。

  《摄影简史》分为了解自然、瞬间图像、纪实意义、小世界(世界很小,汤姆森在中国、爱默森在芬兰、柯蒂斯在北美等)、表面以外的真实、放眼未来、欧洲社会和美国自然、美国社会、人类镜框、有我与无我等10章,每一章都有一个文化主题。《摄影》一书,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俄罗斯、墨西哥、南美、非洲等),主题也分得更细。

  建议至少同时写一本《中国摄影史话》,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摄影史,而不必板起面孔说教。

  6、人们为什么要读摄影史?怎样读?

  当然,“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摄影史”能否与其他的“通史”类比?人们应当怎样读“摄影史”(或者如何引导人们学习摄影史)?写作之前,是不是就要想好了?

  7、“摄影史”如何写?以现有文字资料、史籍为据?以人物为据?以图片为据?还是要注重实物、史迹考证、收集、搜集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重叙事,还是重评述、阐释、批评?

  趁机发掘史实,搜集实物、收集资料、拍摄影像。建议与“中国摄影博物馆”建设相结合,征集实物,同时征集与实物、人物、事件等相关的故事,要追踪历史,才能发掘生动的史实。

  8、如何看待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影视人类学等等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摄影是工具”,那么,这种工具的用途就要悉数,不要说“摄影就是艺术”,以免有失偏颇。

  对于X光摄影、显微摄影、刑侦摄影、缩微摄影等等科技摄影,也不该忽视或遗漏。

  摄影史不是通史,是 “专门史”, 但是摄影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播、艺术、娱乐乃至科学与学术研究等均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不同于普通的专门史,如何处理“繁与简”、“粗与细”的关系,要研究。

  9、如何看待艺术摄影与绘画及其他平面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

  作为艺术的摄影和绘画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图片又是现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梳理相互之间在历史演变方面的交叉渗透,很有必要。

  10、如何看待摄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摄影实践研究之间的关系?

  重“经验总结式”的归纳和罗列,是“中国式摄影理论研究”的“特色”。可是,理论研究需要基础理论和理论框架的支撑。摄影实践研究还是需要理论支持和理论总结的,但是不能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要真正把什么是“学”?什么是“术”?尽可能搞清楚。

  对于许多概念的界定,都要进行科学研究。

  例如,我个人始终反对将“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混在一起,因为纪实摄影的手法、特点、历史演变和发展与艺术更具亲缘关系,把“艺术”和“新闻”混在一起,就如同把文学和新闻混在一起一样,危害甚大。

  因为新闻要“实事求是”地以采访到的事实为依据,追求信息的全面、客观、公正和准确,杜绝“虚构”、片面、断章取义和“合理想象”;而艺术离不开主观的虚构和想象,离不开修饰、夸张和主观的推理、判断。

  我也反对用“报道摄影”来取代“新闻摄影”,因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混淆。其实,很难把媒体上发表的所有图片都纳入“报道摄影”的范畴。正如同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既要刊登新闻、评论,还会在副刊上登杂文、小说,还要有漫画、广告,可是我们却不能用“报道”涵盖上述诸多内容一样,媒体上发表的摄影图片也是五花八门,根本也无法用“报道摄影”来涵盖。

  这些当然只是个人主张,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介绍不同的观点,而中国摄影家协会也要拿出自己的主张和理论界定来。

        附录:《关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与报道摄影的辨析》(见盛希贵 任悦 周邓燕 著《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