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绘画的才情

2011-06-18 10:33:37 余石

  绘画作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人类的演变历史。当中国水墨画强调主观意识形态后,成了中国文人“才情”表现的载体。中国水墨画从制作形态提升为表现形态,完成了绘画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的革命。中国水墨画艺术不单是笔墨所表现的形象,更多的变成绘画者“才情”的流露,“写意”成为中国水墨绘画的本质所在。

  “才”是智慧,是对绘画意识与技巧的把握和显现能力。“才”将绘画者的悟性转现为个性的灵性,又将反映绘画者的情感状态,即意识的形态表现;而“情”是人主观的心里活动,是人的意识,是绘画的行为过程中的思维,是绘画者在画押自己的“才学”、“德性”和“品性”,对形态而言是个性的化身。所以“才情”是绘画意识形态具体的统一,直接体现出绘画者的绘画功力、修养和思想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对绘画主题、主景、主色的确立;形与色的喜好;空间黑、白、灰的安排;墨干湿、浓淡的关系;点、线、面的布局;用笔节奏与心理状态的控制;体现出有意识的个性化形态,并经受得起不断的磨练而尽善、尽美。

  情态作为艺术的审美意识,以趣味的笔墨成就心灵深处的满足。在不同的情态下,笔墨的形态也随之改变。所以,首先要寻找到符合自我情态的笔墨表现形式。在传统与广众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尝试着符合自我的笔墨感觉,并使之成为能熟练掌控的独门技艺。因为,传统技法不是一种程式,而是一种方法,当现有方法不尽人意时就要想办法,创造能抒发自我情感的又表现唯我的技法。换言之,没有自我的情态寄托,就不会有表达自我的形态,就没有个性。所以,绘画艺术要有自己的情感意识,才有笔墨的形式及对形式的希望,才会有表现希望的方法,才会有自我特征的表现形式。艺术家主观有了希望,想法才会多,所以“情”是艺术的滋生源。如果自我的表现失去了情态,绘画的行为过程没了意识,画就失去意义,这就是情感在中国水墨写意中的独特的魅力所在。

  艺术家由于各自的意识形态不同,思与想的追求不同,艺术的表现形态也就各异,如果生活是一种入世形态,那么绘画时需要一种出世的感觉。这份感觉它不是传统,也不是心里想的,而是在绘画过程中对技法和心理的具体反映,它不是现有的,是一种感知后的觉悟。我在法国卢浮宫的埃及馆区,会常常产生一种思念,艺术发展至今,对艺术的表现还有当初的纯粹吗?在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时,时常想到另一位雕塑艺术家——摩尔,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艺术性的本体,没有固定在一种形态中,时代追捧的是艺术所表现的本性的东西,是有血有肉的美的追求。虽然,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但艺术的本性是成就艺术家的源泉,艺术在满足自我的同时也在满足时代的需求,艺术的精彩其实已体现在“才情”上,而“才情”是智慧、是学识。所以,把中国水墨画写意的绘画艺术定位在文学、哲学的基础上,就是强调“才情”的重要。

  艺术强调“才情”,又证明艺术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实践将艺术家的意识转换成形态,由于创造性强调的是结果,所以没有样板可遵循,所以不能停留在某一时点上,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自我情感的表现。创造性是什么?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能力和方法决定一个人的“才学”,而“才学”的培养又以见多识广为条件,悟性为关键。要勤学苦练,学时不能缺少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提倡勤“思”苦练,“思”比“学”更强调其创造性,“学”只是及表,而“思”着重因果关系的必然。艺术家对艺术要有想法,要不断去实践想法,这样才会有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要有“求精”的意识,“求精”是对完美的追求。由于追求是一种向往,艺术家要规划自己的目标和行走的路程。不怕慢走,不要跟人家走,而要观察人家走向的结果,吸收他人的好的东西补充及丰富自己,推速自己的行进步伐。

  绘画的技法是理性的东西,而艺术是从感性到理性又回归感性的过程,是一个提升的过程、飞越的过程。所以能逃离自己技法的“熟”套,就要不断选择表现新东西。技法的演变有二个方面,一是墨守成规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想法,寻求突破;二是,在学时有了想法,不断实践得以求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想法,就会不断实践,不断实践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或者说是学的过程,这种行为模式西方化,不是子承父业的中国传统。我们要学会将两者融通,任何传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绘画在选择题材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动物,选的题材要彻底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结构特征、历代对其的表现手法,然后按自己的认知将其表现,并将表现的技法磨练到熟,只有熟的技法,技法就变得无定法,就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千万不要什么都好象喜欢,样样画,结果永远都停留在初学阶段,只有技法熟了,情感才会浸入作品中。技法熟了,再去不断选择新的表现体,或者改变纸张的规格尺度,但主要的是要关注一些习惯的用笔手势,因为“新”就会改掉因技法熟而产生的习惯性的“套”,技法习惯性了,就体现不出“才情”了,绘画就失去了精彩。只有具备熟练的技法, “情”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艺术家必然要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意识、情态特征,追求自己的艺术价值观。比方看大师的画,无可非议大师的画一定是“好”的,而这“好”是大师“才情”结的果子,在品果子的味道时,满足的是自己的渴望,但“好”似一盏聚光灯,所有的颜色都变成白色,所以要带上眼镜看画。因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带上“自己”,不要在好的画前不能作为,“学”是养眼,养眼的根本性能鉴别好与不好,并明白好的理由,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真实的需要,才会产生激情,才会传承好的,艺术需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努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