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秀逸天成 散作人间翰墨香

2011-06-22 12:11:46 郑子龙 刘在富

  第一期

  张敬修书画

  发掘东莞文艺钻石 擦亮岁月坎坷沧桑

  张敬修(1823-1864),字德甫,莞城西郊博厦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园主,著有《可园遗稿》。张敬修嗜翰墨,喜琴,善画梅、兰、石,其画品“秀逸天成,笔墨超绝”。

  编者按

  “东莞经典”今天正式与大家见面!“经典”者,历经沧桑岁月而不死之作品也。东莞历史上,诞生过许多文艺家,他们都留有一定量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们及其作品也都对应着相应的时代背景。我们的思路是:以经典文艺作品为纲,相关人物、历史背景及历史故事等为“目”。纲举目张“东莞经典”的帷幕徐徐拉开……

  创作背景

  张敬修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名武将,他内剿太平天国外防英军,官至江西布政使;作为一介文人,他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作为一位雅士,他历十余年的心血修筑了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并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此,抚琴吟诗,还延请居巢和居廉在可园长年作画,奠定岭南画风。

  行伍出身画风张扬

  道光末年,海夷侜张,剧盗萌起,年轻的张敬修放下圣贤书,投笔从戎。他按清末惯例,用钱捐了个同知;后来任官于广西。纵观他宦海中三起三落,充满了传奇色彩。1849年,清政府欲招抚粤贼,张敬修认为应移师会剿,其建议未被采纳,于是因弟丧母病,回东莞;次年因为洪秀全金田起义,由尚书杜受田推荐,召赴军前效命。1856年5月,张敬修率军与太平军水战于浔江,大败受伤,再回东莞;同年10月,因英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委派张敬修督军东江。1861年8月,张敬修因病退休,以可园为休憩之所。

  张敬修虽以征战起家,但不是一介赳赳武夫。他的父亲张应兰,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川学者李调元来莞主持县试时,被选为附贡生;张敬修的主持家政的仲兄张熙元,也是道光九年(1829)增贡生,后任揭阳儒学训导、德庆学正。可见,张敬修的家学自有其渊源,他的文化水平较高,能诗善画工书,当时就博得“秀逸天成,笔墨超绝”的评语。“既为将帅之人,亦为风雅之人。”以文名而兼书,以画名而工书。不过他的画风较张扬、运笔快、行笔有势、挥洒纵逸中含着力度,倒是体现出了他武官的出身和性情。

  修筑可园醉心画兰

  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认为,张敬修对莞人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座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可见,张敬修最大的贡献或许还不是他的书画,而是他修建的可园,或者说,可园也是他的作品之一。可园建造开工于道光三十年(1850)五月,历时十几年,可谓花费了张敬修毕生的心血,其意旨可以从侄子张嘉谟撰写的《可轩跋》中看出:“既名其园曰‘可园’,凡园中之轩馆亦多以‘可’名之,若三致意焉者。盖公尝再仕再己,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其于乐天知命之学,深造有得,固无入而不可者。一轩一馆云乎哉?”

  张敬修的心愿是“散作人间翰墨香”,不仅建造了可园,而且用诗画来装点可园,使可园“内储书史、外莳花木”。他亲自为可园赋诗、撰写题记、题跋和铭记,字里行间见不到一丝武夫狂悍之气。他为了画好兰花,花了不少心血,不惜重金购买花卉良种,植于可园,常常对着花草树木观摩、写生;常常观赏古人的画兰佳作;他还写有《兰说》笔记二十六则,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幼时见席佩兰夫人画兰全用毫尖,真瘦硬通神之笔也。后又见管夫人真迹,以竹为主,竹旁画兰数笔,亦是挺秀细劲。盖佩兰夫人专学管也,因妄拟之……吾乡王觉斯写兰,不规矩于形似,而雄深苍秀,英气逼人,亦能品也。”

  喜交文人取长补短

  张敬修喜交纳文人。无论他在广西军伍,还是在可园闲居,岭南“两居”、广西郑献甫、番禺张维屏、东莞简士良等都在他的周围。尤其是在赋闲家居期间,张敬修买来大量奇花异草,遍栽可园,并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抚琴吟诗,还请岭南画派的鼻祖居巢和居廉在可园长年作画。居巢在可园内居住作画长达8年,这些日子是其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由他开创的“居派”画法、“撞水”、“撞粉”法在可园中成熟。居廉在可园这段时间虽非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但他在东莞的作品,精品为多,后来他的学生高剑父到可园临摹其当年的画册时有十多册。

  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名花艳四季,奇卉盛秋冬;园内文人雅集,挥毫染翰,吟诗作赋。在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诗情画意的活动环境中,张敬修的创作不可能不受到岭南“两居”等人的影响。他深得“诗言志”之旨,画梅兰,咏梅兰,寓其心境也。张敬修的写意墨梅,只是疏影横斜一两枝,以没骨法写老干新枝,淡墨挥笔勾花似在经意又不经意间,最后以重墨点萼写蕊。而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正是岭南画派重要特点之一。

  经典漫谈

  张敬修花卉画以兰花最佳

  1858年,张敬修购得岭南四大名琴之首绿绮台琴,惊喜万分,作诗予以纪念,还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珍藏之。名人配名琴,名琴藏名园。琴音无痕,音韵流荡,这正是张敬修空灵清远的心灵境界。东莞可园博物馆文博馆员邓颖芝表示,张敬修虽出身行伍,却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雅士。既能工诗,亦能刻印,可谓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

  “张敬修嗜翰墨,喜琴,善画梅、兰、石。其画品‘秀逸天成,笔墨超绝’。”东莞可园博物馆文博馆员邓颖芝表示,张敬修精绘花卉,尤以写梅、兰驰誉一时。其所绘兰、梅,笔墨清雅秀逸,笔力雄健,逸品。在张敬修的花卉画之中,以兰花为最佳。他为了画好兰花,可谓花了不少心血,不惜重金购买花卉良种,植于可园,常常对着花草树木观摩、写生;还常常观赏古人的画兰佳作。张敬修的写意墨梅,只是疏影横斜一两枝,以没骨法写老干新枝,淡墨挥笔勾花似在经意又不经意间,最后以重墨点萼写蕊。他的墨兰多以着力粗笔写丛叶,笔下兰花极少含苞而朵朵盛开。

  邓颖芝表示,张敬修除了喜爱画,也酷爱书法,对此曾有专门的论述。现存书法作品散见于其绘画题识中。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装订成册,可惜已失传。目前尚在可园大门石匾题名———“可园”两字,就是张敬修亲笔所书。每字只一笔,雄浑有力。

  张敬修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冼剑民认为明清时期的东莞书法有三个艺术特色:“一是家族文化对东莞书法艺术有深切的影响,二是东莞人的书法艺术包含着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三是书法家的多才多艺。”张敬修似乎三者兼有。

  冼剑民表示,张敬修的诗、书、画都甚为出色,其书法的代表作可见于他的《可楼记》,其书法风格与文章的闲适自如,相得益彰,最能体现他的心境。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一点迟滞和犹疑,可谓是得心应手之作。张敬修还有一幅行书精品,最能体现他的书法水平,是他自书《自用杖铭》的题跋,此作见于《可园遗稿》的影印插图。整幅作品布局有致,第一行“支离,支离,盍归乎来?济胜有具,山水方滋。”字稍大,后八行跋文略小,其书行气浑然一体,逸气过人,书体风格法如《圣教序》而别具自己的风貌,书中行行呼应,字字不同,大小相间,欹正相济,令人称绝。作品中娴熟的用笔,浓重的书卷味,显示出他非凡的才气与深厚的功力。

  治印如其人以雅制胜

  “张敬修虽然只活了四十二岁,但他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和创建可园的业绩,为岭南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冼剑民表示,张敬修不愧是个才子,他亦善于刻印,编有《可园印谱》,其序曰:“予自髫龄,即喜刻画金石,然皆师心自用,朱白陆离,动盈箧笥。十三岁后始觉远逊古人,颇悔少作,悉付磨砻。间有惬心之制,又多为朋侪攫去,故所存无几。盖既已略窥,遂难乎运斤成风矣。兹就其存者集印成帙,留候十年后视为何如?倘并此而磨之,未可知也。”

  张敬修的治印风格一如其人,以雅制胜,这正如他的诗句“马上看梅花”的风采。

  风雅品评

  枝高出手羡寒葩,搁笔长吟又八叉。

  想见使君心铁石,画成梅树骨槎桠。

  富贵天然画笔呈,乾坤得气本来清。

  牡丹艳烂梅高洁,一样凌寒雪炼成。

  群柯玉立便森森,却畏凋寒雨雪侵。

  八百单寒同此意,愿君留眼到幽林。

  ——— 署九江知府番禺人冯询《子良诗存》卷十六论

  “行间莅任日浅,未竞其所施,但军旅之馀,不忘风雅。平生擅丹青,兼长刻篆,品评钟鼎彝器、金石字画,唯审唯精。喜画兰梅,涉笔成趣。所为铭多自雕刻,题画诗尤超绝,肖其为人。”

  ——— 张秉煌(《可园遗稿·跋》)

  “公平生终始行间,闲写兰竹,以抒胸中磊砢之气。”

  ——— 番禺汪兆镛曰

  “公天怀高旷,志趣澹逸,于群卉中独赏兰蕙。尝筑园,榜曰‘可园’,楼榭之外,艺兰惠甚多,日夕吟啸其中,时或写之丹青,自题句于上以见志,所为诗,意境澹远,逼近陶、韦,绝无武人犷悍之气,知公所养益深远矣。”

  ——— 清末进士徐夔飏云

  “方伯性爱梅兰,且善写梅兰,故诗中题咏梅兰为多……浏乎其气清也,穆乎其意远也,虽寥寥短章,神趣翛逸。其他诸作,于此得之矣。”

  ——— 梅县廖道传评

  “善画梅兰,笔力雄健,逸品也。”

  ———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张敬修与居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号《时事画报》)

  相关作品

  《可园遗稿》

  张敬修著有《可园遗稿》。《可园遗稿》为张嘉谟抄存,张秉煌“复加诠次,汇为一册”。该书现存民国十九年(1930)东莞益智印务局铅印本,不分卷。此书分诗、铭、文三部分。诗以题画诗为多;题画诗中,以题画兰、梅为最。其中《军中画梅偶题》“钟鼎山林两惆怅、频年马上看梅花”最为脍炙人口。文部分有《可楼记》、《双清室题榜跋后》等,是研究可园的第一手资料。

  梅花图团扇面

  绢本墨笔 26.5×26.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兰花图团扇面

  绢本墨笔 26×24厘米

  东莞市博物馆藏

  兰石灵芝图轴

  绢本墨笔 121×50厘米

  香港艺术馆藏

  轶闻趣事

  张敬修购得岭南四大古琴之绿绮

  可园中有绿绮楼,为张敬修收藏绿绮台琴(又称绿绮琴)之所。绿绮台琴为唐琴,与春雷、秋波、天响并称岭南四大名琴。张敬修的这把古琴制于武德二年(615年),琴背镌隶书“绿绮台”三字,右侧书“大唐武德二年制”七个小字。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该琴曾属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后以琴赐大臣刘某,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邝氏出游必携。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广州,邝与诸将坚守十月,城破时,邝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抱二琴从容就义。邝露殉国后,绿绮琴被清兵抢得,售于市上,后为归善(今惠阳)人叶龙文以百金所得。叶氏常邀文士携琴雅聚,诗僧今释有《绿绮琴歌》,“岭南三大家”中梁佩兰、屈大均都有诗咏此。后来此琴由叶龙文后人保存数代,至道光末年,叶家衰败,该琴被质于当铺无力赎还。道光末年,张敬修购得此琴,惊喜万分,作诗予以纪念,还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珍藏之。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

  延伸阅读

  可园是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可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原址是冒氏住宅,傍山栽竹,风景清幽。据园主友人居巢的题咏“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拚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可知,当年张敬修不惜花巨资购下和修建可园。张敬修建可园,要求十分严格。据说兴建可轩地板时,要求每个工匠每天加工不得超过一块,多了不但不赏,反而要罚,唯恐质量不佳。地板不仅打磨得十分光滑,而且拼接得紧密。邀山阁为可园的标志性建筑,高达17 .5米,是可园的最高建筑。

  可园建筑特点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糅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的另一大特点是: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这也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记者寻踪

  因为可园选择了张敬修

  选择张敬修,很大程度是因为可园。不仅因为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更因为可园是岭南画派的起源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过坐镇可园的居巢和居廉以及其他文人骚客多年的熏陶,张敬修的艺术修养应该没的说。

  张敬修一生主要在两个地方生活,第一是广西,第二便是可园。广西比较远,可园就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不足10分钟的路程便可到达。因为园中有博物馆,一切似乎变得容易起来。在我的猜想中,无论是张的生平介绍还是对其作品的评价,似乎都是手到擒来。但结果却让我陷入一种谬论之中:可园博物馆中没有对张作品有深入研究的人,外面有关注张的人因为不是馆中之人而不好发表评说。

  其实,随着对张敬修的深入了解,发现他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无所不通,并都有一定造诣,但又称不上大家。用一位书画家的话来说,张敬修出名很大部分是因为修建了可园。并且他的书画诗印四者往往合一:画上题诗,诗用书写,盖上自己刻的印。所以要真正深入研究他的具体作品,再从中找出代表作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纵观张敬修四十二年的生涯,三起三落,极具神奇色彩。但他更难得的是同时兼备武功与艺术。正如前人所言:“既为将帅之人,亦为风雅之人。”既然分不清他的武功与艺术,也无法分辨他是金石之术高明,还是书画水平更厉害,那么不如给大家呈现张敬修的多才多艺———书画诗印一起来,甚至说说他喜欢的名琴——— 绿绮。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