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实绘画还可以拓展出新的可能性
2011-07-15 11:47:10 未知
吴静涵访谈
记者:之前您最知名的系列是画农村少女的“红衣系列”,当初选择这个题材有什么原因?
吴静涵:这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关,我爸爸是个老大学生,他1957年毕业以后分到河北的县乡去做农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一直做了三十七年,后来我曾经到他工作过的农村去看过,村里的风景、人物给我很多触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学那会流行过一阵蛤蟆镜的商标不揭,喇叭裤的下面要特别大,类似这样的场景有人画过很多,但我总感觉这样的画百年以后就没人看了,可是米勒画的草垛三百年、五百年后一样还是那样感人,在我看来没什么时代隔阂,就像在我身边一样,所有很长时间我都喜欢画农村的风景和人,我是希望寻找稍微永恒一点的题材。
1996年我去了一趟我父亲待过的村子,张家口的柴沟堡、郭磊庄一带,当时花了农村的一个孩,等年末我自己点评那一年的创作,发现就那张画农村小孩的画不错,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就马上到县里租了房子去画画,经常去学校找小孩做模特,去村里写生画画。真到村里你能发现很多很本质的东西,比如现在城市人在房子里故意摆个老桌子老椅子,一看就表面化,可我在村里就看到有个老太太每天靠着个木桌让磨得十分圆润,那纹理体现的沧桑感是真真切切的。我不像很多画家那样只是到农村拍了照片回来照着画,而是就在那里画,那时我一去张家口就一个月,每月才回北京一次,
记者:但是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题材有点太传统?
吴静涵:我觉得艺术感动人的还是那些基本的东西,比如母爱、希望、惆怅、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说起来虽然这样,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要看你挖掘的是不是准确和有自己的角度、深度,比如我最近画的这个系列,一个少女站在墙边回望,但背景并不是写实的乡村,而是旷野,还有一棵不可能看在这里的玉兰从墙边伸出来,当代的、城市面貌的少女和古老的、冷寂的背景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1997年到1999年我画的这批农村少女的画在香港举办过两次个展,三十张画几乎全卖出去,说明就算在香港这样的都市还是认可这样的题材的。但现在看那时候的一些作品就有点甜俗,后来我就把伤感、苦难的东西加进去,还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受和想象。
记者:我很好奇这些您画的原型人物——农村女孩后来的命运如何?
吴静涵:我在农村待了那么长时间,观察过这些小孩,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是她们年华最好的时候,一过二十岁几乎全变了,因为如果没能考上学或者嫁给有钱人家,她们马上就要成家,要走下坡路。我画过的几张画就是表现高中女生的迷惘、迷惑的,比如有张画两个女孩在村口的坡上坐着,背景是一片开的正好的杏林,但你仔细看这些杏树是在坡上乱长的野杏,两个女孩脸向着杏林望着,有一种向往又迷惘的感觉。
记者:您的好多话里都有石头,或者是垒的石墙,或者是乱石堆。
吴静涵:我喜欢石头那种质感,之前我画的一个系列里出现过的石头围墙实际上是有故事的,1998年张家口地震以后有个村子整体搬迁了,但我去的时候就村边地里的石头没动,好像就一直守在那里,我觉得很适合画到作品里,它们好像是种原始的、永恒的东西,可是又带点隔离、牵引的意味。
记者:就创作的历程来说,您在198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其实挺有试验艺术的味道,后来怎么没有走那条道?
吴静涵:在中央美院附中、美院学习的时候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的东西,那时候我也是比较活跃,就尝试过一些拼贴和比较当代的画法,之后1990年代初我也尝试过好几种路子,比如画过人体和历史元素拼贴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没变,因为受到美院扎实的素描、技法的教育,其实我不愿意离开写实这个基础,我觉得这里面还是可以发展出新的东西,能带给观众感动。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