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势头
2011-07-16 08:02:31 林木
近期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让人思考良多。该展不仅中国工笔画界头面人物之作品大多露面,而且中青年工笔画家之拔尖人物尽数出场,画家可谓老中青三代咸集,各种工笔画风格齐备。真可谓中国工笔画的一次空前大检阅。展场上近600幅作品铺满了军博堪称巨大的两层楼的展厅。每张画画幅本身就很大,加之巨大的数量,只有在军博巨大而高敞的展厅中才陈列得下。而满满两层楼,光是把画看完,不有点好的体力都支撑不住。而研讨会场面更是盛况空前。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也是巨大的大厅,与会者满满实实,弄得好些人还站着。讨论居然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不停气。如此盛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种人气其实是工笔画近几十年发展之势头使然。今年年初,我在《美术》上发有一篇专论中国画走向的《近三十年中国画大趋势》文章,就把从1984年开始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全国美展五年一届,第六届美展的起止时间刚好是从改革开放初之1980年算起,到2010年刚好30年)作了一种趋势发展的梳理。我发现,工笔画在国画发展中有一个明显上升兴盛的趋势。此前工笔画很少且不论,六届美展参展作品中工笔画开始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到七届美展则占一半,八届美展超过50%,以后则逐渐稳占50%以上,十一届美展已占56%。而十一届美展的这个结果,还是水墨写意画家占评委总数70%的评委们评出的结果。这些年工笔画参展的情况,虽然有九届美展对工笔画严格控制的过程,其势头仍有增无疑!现在在大型展览中已是稳稳当当占据国画半壁多的江山了!研讨会上有人说,工笔画家在国画家中比例其实不大,可能只有十几分之一,亦有人说可能只有几十分之一,那么,工笔画这个势头就更让人刮目相看了。
工笔画这个势头是由两股势力双向合成的。
一是水墨画的停滞状态反向支撑。表面看,水墨画势力仍然强大。画家多,名家多,画展多,笔会多,观众多,评委多,拍卖多,收藏多,画价高,国画中无以伦比……但另一面,简笔多,小品多,墨戏多,套路多,雷同多,古意多,炒作多,蒙人多,仗名欺世者多,功力欠缺者多……以致几个画水墨写意的全国美展评委无可奈何地说,写意画真找不出几件好作品!水墨写意画这些毛病决非当年李小山面对西方势力感到的危机意味,而是水墨写意画自身的问题:太把文人画当传统主线,太把笔墨当底线,太忽略造型忽略意境之表现,太把创新当目的,太忽略自身的感受和自主的传达……水墨的问题可以专门讨论。但水墨画太多的问题反衬和支撑了工笔画的发展。
工笔呢?是由工笔画自身的长处支撑的。工笔画在水墨画的几乎各种弱点上反其道而行:讲技艺,讲功力,讲造型,讲色彩,画复杂的画,画大型的画,现代题材多,现代审美因素多,不易炒作,不易蒙人,看画买画标准易明确……
工笔画的发展其实是当代视觉文化与古典文人精英文化冲突对立的结果。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画家大多是在西方式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培养的,他们大多有很强的造型能力,立足于视知觉基础上的色彩、构成、素描的训练有素的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因此,画家们能有功夫画“画家之画”(张大千语),画大画,画复杂的画,画造型讲究结构复杂的画,画色彩斑烂丰富的画,画功力深厚难以复制的画。而这又恰恰符合了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巨大的观众群。想想今天的电视文化、游戏文化、卡通文化、广告文化……而工笔画家群的主力恰恰又是此种视觉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这就决非某种巧合了!而工笔画的势头与这种当代文化之背景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些原因促成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与兴盛,同样这些原因又促成产生了当代工笔画一连串的问题:画家们太重视觉性而忽略了精神性,太看重画面的形色再现而忽略精神情感的融入;太看重现代流行时尚而成题材的陈陈相因;功力技巧的严谨性技艺性掩盖了艺术家艺术感悟与表现的才气;西方式全面训练造成了与民族传统精神的某种隔膜;流行的题材流行的样式流行的风格削弱了工笔画家个性的呈现;而如何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水墨写意之精髓,或许是工笔画再发展的转折……
但毕竟,工笔画的势头起来了。经过几十年自然发展逐渐兴起的工笔画趋势,并非人为炒作的一时之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工笔画的势头还在后头。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