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美术馆的知识生产机制
2011-07-19 10:31:39 未知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也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而当代的美术馆越来越重视与公众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趋于平面化和娱乐化。但是,在这种平面化娱乐化的公众社会中,在一个公众社会尚未自觉形成知识的认知高度和普及性的情境下,尤其是像中国或亚洲的文化现状中,作为艺术博物馆性质的美术馆,尤其应该承担起“知识生产”的历史责任。
“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是美术馆的发动机。也就是说,美术馆是由“知识生产”而构成一个美术馆的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
知识生产的机制、功能及特点在美术馆的具体表现为:
1,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工作,如:展览策划的学术问题意识和实践,关注和参与当下文化问题的探讨和建构,推动相关的学术问题的开展等等。其实,一个展览的策划及组织、实现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生产的过程,而知识生产可作 “有效”和“无效”的区分,有“大效”和“小效”之别等等,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展览及学术活动成为“有效”和“大效”,这是检验美术馆是否真正具备“知识生产”机制和能力的标准。
2,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藏品及历史文献资料中隐含丰富的信息,处理和保护这样的信息,从而构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我们往往忽视这样的历史资源,尤其忽视历史资源的当下意义:即历史延伸到当下的意义和当下对历史作出再阐释的价值。
3,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关注年青艺术家动态,推动年青艺术家的成长,以“进行时”的思维参与艺术的发生活动。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对当下的阐释和介入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4,美术馆应具有兼容、开放的学术精神,应重视知识的交流、对话、互为互动,要从知识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做起,从而形成开放的“知识生产”机制。知识是在开放而自由的精神氛围中才可能有效地发展及体现其有效的价值。
5,知识的应用和研发,使知识深化、变通、催生,从而产生知识新的可能性。知识如何转化为现实,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体现价值、共构作用,并深化意义,这将构成知识的再生产。
6,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知识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转化知识的形成方式和传播途径,形成多元多层面的知识面向,使知识成为丰富的多棱镜,在丰富的多棱镜中折射着不同阶层不同向度的文化需求。
7,交流和互动是“知识生产”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无论是专业的交流,还是跨行业跨学科的互动,都可能借助于美术馆这样的平台轻松地进行,并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8,美术馆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美术馆的运作、管理、运营等,以及对这样的工作内容及方式的研究,构成了可以不断深入延伸的知识系统。其实,这样的知识系统,不仅包括技术性层面、操作性层面的东西,更是综合体现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美学观等等的问题。
中国在近十来年间,美术馆的建设及发展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可以说是极为神速的,由美术馆引发的展览及学术活动也非常之多,真可谓目不暇接,众声喧哗。但是,应该承认,中国的美术馆目前对于“知识生产”的意识和具体的工作还是处于非常基础的层面,对学术策划和学术高度及深度的认识和工作都相当表面,对藏品和历史、当下的关系认识和工作也相当不足,同时,更缺乏一种“进行时”的思维和工作热情及责任感,因此也使美术馆缺失知识生产的机制和活力。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美术馆“知识生产”的意识,普遍认为,美术馆只是一个简单做些展览的场所,而展览是艺术家向社会亮相的一种手段。殊不知,就是一个“展览”,其实包含着美术馆的一种“知识生产”的运作系统,从策划,角度切入,作品选择,相关研究及论述,作品与空间关系,空间与观众的关系,视觉接受的特点及过程,交流与互动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一种知识,种种知识的集合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的运作构成了“生产”的过程和形成了“生产”的成果。“展览”只是美术馆知识生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子系统,而“研究”、“公共教育”、“典藏”、“交流”等等都可能是美术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同时,支持着美术馆整个知识生产系统工程的有效运作。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知识生产”的意识,是无法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美术馆知识,更何谈“知识生产”。
美术馆具有承担这样的知识生产的职责和能力。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