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敦煌莫高窟“穿越”至深圳

2011-07-21 08:26:30 梁瑛

身体微微呈“s”型的佛像

北方天王像

南方天王像

原画已经严重损坏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复原图

来自敦煌的讲解员为观众讲解

  闭馆两周的关山月美术馆在7月20日重新开启了大门,这一次,美术馆被改造成一座小型“莫高窟”,走进美术馆大门,就像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敦煌石窟。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占据了关山月美术馆的每一个角落。与亲自前往敦煌参观洞窟相比,在美术馆里观看,另有一种别样的精彩。

  2008奥运年,敦煌艺术展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创造了66万人参观,闭幕时间后延一个月的记录,火爆程度远超当年法国印象派展览。敦煌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今天,在深圳大运会来临之际, 当年展览中最精彩的展品来深展出,名为“博蕴华光——敦煌艺术展”的展览从昨日起将带领深圳观众穿越时空,体验敦煌艺术的辉煌、盛大与精美。这是深圳历史上布展工程最大、推广活动最多的一次展览,将于10月9日结束,观众可免费参观。

  从深圳穿越到敦煌

  本次展览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三个原大洞窟整窟复制的洞窟模型,这也是最能给观众带来“穿越”感的地方。走进一段狭窄的甬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长达13米的横卧大佛,这就是敦煌最闻名遐迩的158窟卧佛。这尊涅槃像原身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考虑到展览场地的限制,此次来深的是按照五分之四比例复制的复制品。敦煌研究院的赵声良博士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涅槃像敦煌有两个,这一尊是中唐时期艺术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先生写《中国美术史》的时候,曾经带着他的团队专程到敦煌参观。赵声良回忆说:“当李先生一眼看到这尊佛像,他就不想走了。认为这是中国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结合的典范。”从大佛的头部看过去,佛像的身体服饰被一波波的曲线环绕,庄严中透着秀美、柔和、亲切,却又崇高。

  整窟复制的另外两个洞窟规模相对较小,都是按照原大复制,整窟从敦煌搬运而来。踏进这些洞窟的门槛,从头顶天花到脚下石砖,都是洞窟里的原貌。榆林窟第29窟创建于西夏,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也是敦煌石窟艺术晚期的代表窟,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西夏文字。第45窟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窟正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这些塑像是此窟的重点,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相比,这些作品也毫不逊色。

  从现代穿越到古代

  由于闻名遐迩的敦煌石窟不可移动,除了整窟复制的洞窟模型,本次展览特别挑选了敦煌研究院临摹作品中的精华,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典型作品,来到深圳展出。在一般人看来,看临摹的作品,毕竟不如看原作精彩,事实上,当你真正看到此次展览的临摹作品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观看这些作品,比亲临敦煌观看原作,更能细察敦煌艺术之美。因为这是标准的复原临摹,能够带领观众穿越到未被时光磨损的敦煌时代。

  敦煌石窟艺术是现代中国美术家心目中的“圣地”。从张大千开始,无数艺术家前往敦煌“朝圣”,也留下了大量临摹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张大千。千年的时光过去,壁画的很多地方色彩发生了变化,线条也不再连贯,作为艺术家,张大千把其中很鲜艳的色彩进行了复原,但今天看来,这些复原想像的成分太多,大部分是没有依据的。而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后,常书鸿先生提出了真实复原临摹。他们首先对作品的创作年代进行历史考证,再与其他洞窟里的同时代壁画进行比较,最大程度地了解壁画原貌。因此,这些临摹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成为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

  在A展厅展出的《尺毗王本生》就是这样一件作品,这是已故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先生早年最得意的作品。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临摹的是北魏时期的壁画。当时原画的线条已经脱落,画面变黑,一些细节处的线条更是完全看不到。段先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调查,与其他洞窟壁画的比较,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幅作品。事实上,如果你去到敦煌看原作,是不可能像在美术馆里看临摹品这样看到很多细节的,一方面因为壁画本身斑驳脱落,另一方面是因为洞窟里光线黯淡,不能使用灯光。

  当然,临摹品与原作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赵声良博士介绍,因为使用的绘画颜料不同,临摹品不如古代的作品保存长久。古代的壁画使用的很多材料是天然颜料,比如石青和石绿就是用蓝宝石和绿宝石磨粉画成的,历经千年仍保留着鲜艳的颜色,而现代人的临品,虽然只经过了六十多年,色彩也已经开始变暗。

  本次展出的精品,是六十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几代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渗透着他们对敦煌艺术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因此,这些临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创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很多都已经去世,这些作品也成为珍贵的文物。

  在敦煌石窟难以看到的展品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少亲自前往敦煌也难得一见的作品。比如《千手千眼观音》,这幅线描精品所在的洞窟由于病虫害严重,已经不再向游人开放。再比如《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由于常年受到阳光曝晒,已经模糊不清。

  除了洞窟模型、壁画临品、彩塑临品之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敦煌藏经洞绢纸画临摹复制品,敦煌出土花砖等,其中敦煌藏经洞出土经卷展品中有8卷经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要说最有穿越感的,是中央展厅里的互动视频。这个视频通过安放在敦煌与深圳的两个摄像头,即时连接,全程直播两地实况。站在屏幕前,观众可以清楚看到由莫高窟监控系统捕捉到的来往游客在敦煌参观的景象。而馆内的摄像头同样会把深圳观众的影像直播到敦煌去。如果愿意,你可以站在深圳,和敦煌的观众们友好地打个招呼。据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主任程平介绍,“这是关馆第一次在美术展览中采用两地艺术互动的形式,对于敦煌,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专题讲座】

  樊锦诗:《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 7月21日下午3时-5时

  赵声良:《敦煌:上世纪四十年代美术动向》 7月30日下午3时-5时

  李重申:《敦煌壁画中的体育研究》 8月13日下午3时-5时

  包铭新:《敦煌图像中的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9月10日下午3时-5时

  柴剑虹:《敦煌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与文化特征》 9月17日下午3时-5时

  【精彩看点】

  1.东方的“蒙娜丽莎”:A厅

  本次展览展出敦煌彩塑临品10件,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259窟的彩塑禅定佛像,佛像神态庄静含蓄,两耳垂肩,高髻披发,造型宽厚凝重,阴刻的衣纹流畅明了,采用“曹衣出水”画法。佛像面部端庄俊秀,高耸的长眉,微挑的眼角,稍翕又张的鼻翼,上翘的嘴角形成两个动人的小窝,素被人们赞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2.三大整窟复制品:中央展厅和C展厅

  完成一个洞窟的整窟临摹复制一般需要4年左右。敦煌研究院几代美术工作者已经完成敦煌石窟12个洞窟整窟的纯手工临摹复制,整个过程长达60年之久。此次其中的三个洞窟莫高窟第158窟、榆林窟第29窟、莫高窟第45窟西龛首次来深展出,后两个洞窟的临摹复制工作近年刚刚完成。其中,第158窟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这尊“涅佛”,拆成四部分运送,光佛头就差不多有两吨重,整个佛占了近1/3个火车车皮。而榆林窟第29窟则是首个全部用矿物质新颜料临摹复制的敦煌石窟。

  3.敦煌石窟壁画临摹品:中央展厅

  展览展出敦煌石窟壁画临摹品30幅,题材丰富精彩,有经变画、供养人礼佛图佛像、飞天、伎乐天、藻井等,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常书鸿先生临摹的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段文杰先生临摹的北魏第254窟《尸毗王本生》、《都督夫人礼佛图》,史苇湘先生临摹的《宋国夫人出行图》,关友惠、冯仲年临摹的《张议潮出行图》。

  4.文物珍品:C展厅

  展览展出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其中8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特别是北宋年间手书的“酒账单”,属国家一级文物,文献内容反映了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敦煌花砖真品10件,其中有著名的八瓣莲花砖,是敦煌莫高窟西夏洞窟出土的文物。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