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艺人想给石刻找个家
2011-07-22 08:48:15 朱晨洁 薛马义 文/摄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这是诗人戴望舒的《雨巷》用文字描述了一幅优美的意境。昨天,记者在位于苏州拙政园附近的四海艺家工作室中,看到了用澄泥石刻表现出的《雨巷》,让没有生命的石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古城苏州的“雨巷”。据四海艺家艺术总监、苏州民间工艺家徐佩根介绍,2010年,他带着《雨巷》和另一幅表现苏州特色的澄泥石刻《牡丹亭》,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苏州馆活动日,在现场向中外游客展示这项近千年历史的石雕艺术。
“澄泥石刻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它我一无所有”
徐佩根告诉记者,《雨巷》这件作品他花了整整一年半才完成,符合了他心中的种种期待。此后他“甚至不敢再雕刻类似题材的作品,怕再也达不到这种感觉。”徐佩根说起这件得意之作时,声音也柔和了起来,他用手指轻轻地抚摸着石刻表面,“这边的门是虚掩的,对面的门是敞开的,澄泥石的表面一点一点打磨,我希望表现出苏州古城烟雨濛濛的生活气息。”据悉,这件作品曾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徐佩根是苏州木渎人,15岁起跟着师傅学石雕,至今已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了20年,“农村人很淳朴,我们那家家户户都干石刻,我也是为了学门手艺养家才学的。”不想这一学就深深地陷了进去,徐佩根说他这个人喜欢安静,而石刻正好满足了这一点。这么多年下来,他对澄泥石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石刻就是他的生命,每一个作品都是他的孩子,他的宝贝。
“正是那些年的农村生活给了我很多灵感,我的脑袋里有一幅幅苏州农村的生活图景。”徐佩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现这类题材的,如石刻《农家》,将多年前的农家厨房搬上了30厘米见方的澄泥石上,灶头、水桶、墙头挂着的菜篮一应俱全,活灵活现。
带过很多学生,一个都没坚持下来,澄泥石刻面临绝境
澄泥石真实的名字叫村石,是太湖地区特有的泥岩,所制砚台发墨快、不渗水、久贮不涸。早在1700年前苏州人就开始了采石制砚,藏书澄泥石刻更是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喜爱。但1999年国家下达“禁采令”,原本供应充足的石材越来越少,“用一块少一块”,每次下刀开始新的作品,他都要构思很久,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禁采令”的实施和社会生活的越来越快节奏化,澄泥石刻逐渐由鼎盛转向落寞,从事这一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徐佩根说他也带过很多学生,但还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从事这一行的,“石刻很枯燥,很苦,而且耗时很长,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干这一行。”
四海艺家不大的店面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一张古旧的工作台占据了一部分空间,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雕刻工具、常年雕刻留下的灰尘让整个台面都白了,澄泥石刻《九龙砚》已经成型,徐佩根说已经刻了近一年了,“有时间就刻一点。”“确实很苦,一些工艺美院的学生都不愿干,澄泥石刻后继无人。”徐佩根感慨道。
很多作品摆着不卖,希望能给澄泥石刻“找个家”
记者在采访时,有几个游客被店中的石刻所吸引,其中一位男士指着《雨巷》问徐佩根:“这个要多少钱?”徐佩根回答他这是展览品,不卖的。“那旁边的呢?”“没有标价的都是非卖品。”游客嘀咕:“不卖摆在店里干什么。”
随着澄泥石石材的越来越少,澄泥石刻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徐佩根的行为却让很多人不理解了。他开始将手中的澄泥石刻收集起来,不卖了。“我不是想要赚钱,眼看着石刻越来越少,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慢慢消失了,我希望能将它们搜集保存起来,将来能有个可以展览的地方,让澄泥石刻一直传下去。”
在采访中,徐佩根多次向记者强调,他希望能将这些石刻集中起来展览,供人们免费参观:“毕竟,摆放在店里的话,会沾染世俗的气息;如果能有个类似展览馆的地方,让人们能静下心来欣赏澄泥石刻的沉淀和内涵,体会苏州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就好了。”
为此,徐佩根有意识地开始保存澄泥石刻,由他参与制作的大大小小300多件不重复的石刻通通对买家“说不”,用卖核雕等工艺品来“养活”这些石刻;此外,他还通过某些媒体,对外发出信息,愿意收购市民手中的澄泥石刻,如果市民不忍割爱,他希望能拍些照片然后自己把它们刻出来。
“有多人说我是傻子,有钱不赚。”徐佩根有自己的坚持,作为一个石刻艺人,他希望这门艺术能一直流传下去。“我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作为后盾,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说到动情处,这个30多岁的大男人红了眼圈。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