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施敏克住宅

2011-07-28 11:16:24 王受之

施敏克住宅

  现代建筑,简单的讲就是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及的建筑方式和风格,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钢铁框架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外墙可以不承力,仅仅是“幕墙”,因此建筑形式多样化,不再受承重墙的限制。钢筋混凝土、钢铁、玻璃取代了建筑传统的材料:砖、石、木,工程技术日益发展,建筑的形式和功能越来越丰富。现代建筑讲究空间重于体量,讲究简洁的功能形式多于装饰细节,并且一度发展到反对任何装饰的程度。现代建筑造价比传统建筑低廉,只要在设计上注意一点,是可以批量生产、可以拼装,因此建筑真正成为社会大众所有,现代建筑也因而具有了民主色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总结过现代建筑三原则,也有其他的建筑师、建筑学者总结过更多的原则,大概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说的这些建筑,都是在1920/30年代前后开始形成出现的。那个时期现代建筑量不大,能够留到现在的作品很少,说现代经典,那段时间的现代建筑大部分都有经典意义。

  那个时期,建筑设计得好像机械一样,是一种时尚,如果听任功能、技术情况,不刻意追求形式,就是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果突出机械感、机器形式、采用少许流线型风格装饰,甚至采用少数几何形状装饰,把建筑视为勒.柯布西埃说的“居住的机器”,那就入了另外一个建筑范畴,我们称之为“Art Deco ”,也就是“装饰艺术”风格了。现代主义建筑、Art Deco 建筑其实之间是相通的,现代主义不追求装饰效果,也不追求建筑的地标特点,而Art Deco 则可以追求,差别我看主要在这里。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德国建筑家汉斯.沙隆(Hans Sharoun)和他在战后初期设计的柏林交响乐厅。沙隆是德国现代建筑的创始人之一,早在战前就设计了一些非常杰出的现代住宅,其中一个很突出的叫做“施敏克住宅”(Villa Schminke),这个住宅建于1930 - 1933 年期间,是给制造企业家申肯.佛利兹(Schinken Fritz)和夫人查洛特.佛利兹设计的,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在建筑史上,这个住宅的意义和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的“萨瓦公寓”(the Villa Savoye )、密斯.凡德洛(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图根哈特住宅(the Tugendhat Mansion)是一样重要的。

  施敏克住宅位于柏林以南150公里的小城罗堡(Löbau )的一座小山丘上,可以俯瞰山下景色,视野非常开阔。而住宅的另一面则是佛利兹的工厂区,对这位企业家来说,这栋住宅的位置是最理想的了。自然,有人会觉得靠工厂太近未必好,但是当时的企业家希望能够离自己的工厂不远,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栋建筑整体都是钢结构的,这种结构即便在今日也不多用于住宅建筑,可想当时它具有如何的前卫性。钢结构使得整座建筑极为轻盈,并且空间特别宽敞,沙隆在设计的时候刻意规避现代主义建筑的玻璃方盒子形式,三层建筑的每一层都采用非等边形,上下错落开来,颇有现在我们视为“解构主义”的形式特色。他在设计上充分使用了自由空间布局,室内贯通,房间间隔仅仅是靠落地大玻璃门,空间流畅自如。这栋施明克住宅,首先给人的空间感就是很奇特,没有明显的角落,没有90度的转角,处处有曲线,与密斯.凡德洛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规整的长方形玻璃盒子大相径庭。当时不少人的心目中,建筑应该是工整,因而对这栋建筑感到相当困扰。房间对外的墙面上面开着窄窄长长的 “槽”,作为窗口。由于大部分建筑立面是玻璃幕墙,实墙很少,因此建筑显得十分轻盈,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穿越大玻璃窗、门、幕墙充满了房间。三层楼有宽大的阳台,可以在这里眺望景色,而这个宽大的阳台,也给予建筑很重要的形式特征。多变的形体、不规则的布局、大量使用穿透性的空间、钢结构、白色的建筑色彩,都使得这个建筑成为20世纪最时尚的住宅之一,也被视为Art Deco 走机械美学方向的成功范例。当时就有人称沙隆走的是“有机功能主义”(organic functionalism ,见:Adrian Tinniswood :《Art Deco House》p.25)。战后他持续这个方向,设计了柏林爱乐交响乐厅(the Berlin Philharmonic Concert Hall, 1957-1963),是他设计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施敏克住宅的室内

  汉斯.沙隆是德国最重要的现代建筑家之一,出生于德国不莱梅市,1972年在西柏林去世。他设计的柏林爱乐交响乐厅和施敏克住宅(Schminke House, 1933)都是德国现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作品。按照现代建筑的分类,他可列入“有机现代主义”,或者“有机建筑派”(Organic architecture)。

  沙隆十六岁的时候,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绘制了第一张设计图;十八岁参加了建筑设计竞赛,为不莱梅教堂设计了更新规划。十九岁进入柏林技术大学(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学习建筑,但是没有读完便于 1914年参军,一战期间在东普鲁士曾参与过一些军事工程的重建工作。战后自己开业,完成了一些建筑项目的设计,并且组织和设计过一些艺术展览,其中包括德国著名的表现主义艺术团体“桥社”(Die Brücke)的画展。

汉斯.沙隆在“魏森霍夫”建筑展上设计的名为“住所“(The Dwelling)的一栋住宅

  战后,他在布莱斯劳工艺美术学校(Breslau Academy for Arts and Crafts)获得一份教职,他在那里一直任教至1932年。早在1919年,沙隆便参加了建筑家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前卫建筑团体“玻璃链”(the Glass Chain);1926年,又加入了建筑师社团“环社”( Der Ring)。1927年沙隆参加了德国“工作同盟”组织的第一次现代住宅建筑展览——即大名鼎鼎的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建筑展(the Stuttgart Weissenhof Estate),他设计的名为“住所“(The Dwelling)的一栋住宅,与密斯.凡德洛、勒.柯布西埃这些大师的住宅作品一同展出。这次展览,是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2011年7月25日,于洛杉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