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范迪安: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架起的人文关联

2011-07-28 11:32:29 张凡

  7月27日晚,“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24个国家的近80位艺术家的50多件作品,向公众介绍了国际新媒体艺术的最新成果,主题“延展生命”意在以艺术的想象唤起大众的认知与参与意识。

  中国美术馆将从本届开始将此展作为三年展项目,力求打造成一个新媒体的展览品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也就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图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展览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的提问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

  意愿: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架起人文关联的一种创造

  范迪安:展览更多的是涉及到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媒体的语言来进行文化性思考,进行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也就是说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更多地架起一种人文关联的一种创造,所以中国美术馆在上一届“合成时代新媒体艺术展”举办之后,经过这三年的积极筹备,尤其是我们特别邀请了张尕先生继续担任我们这样一个展览的策展人和艺术总监,以他在国际学界的广泛联系,特别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发展的思考形成了这一届的主题,约邀了这一届来自将近40个国家的近百名艺术家和其助手,今天展览能够开幕。

  希望我们的媒体朋友借助策展人张尕先生的提示和张晴先生在理论上的描述,特别是借助和各位艺术家的一种对话,能够形成关于这个展览的理解。我想很多观众可能对展览的意含,甚至里边的技术含量并不能完全透彻的了解,但是通过我们媒体朋友总的综述性的描绘和对一些具体作品展开的描绘,我们能够使这个展览得到很好的传播,帮助我们的观众理解展览和其中的作品。我想“延展生命”是目前国际范围内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生态的探讨,这些具有普泛意义的课题的一次回答,也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和国际新媒体艺术更加融合从而能够推动整个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的又一次出发。

  特征:在感知的领域对新事物进行探索、思考,不断突破事物边界

  范迪安:我要跟朋友们介绍或者是简要描述的是这一届新媒体艺术展的最根本的特征,也就是它的主题,这一届的主题或者说这一届的主题词就是这个展览的题目叫“延展生命”,延展生命严格来说就可以分为延展这个词与生命这个词的组合。在英文中就是Translife,这两个词都是涉及到很广阔学科领域的,尤其是延展这个词,可以理解为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的转换,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材质,它的内涵,包括运用的方法的相互置换,更可以指射今天在一种感知的领域对新事物的探索,尤其是不断突破事物边界的一种思考,所以在这里“延展”或者说“转换”这个词就成为这一届的一个主题词,由此也可以提示我们对所有这些看上去有点儿光怪陆离,看上去形态各样的新媒体作品做出我们最根本的理解,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的领域,视觉艺术的领域,科研的、工程的,甚至包括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的领域,大家的组合成不同艺术家的小组,通过媒体语言的转换从而探索了,通过媒体语言来触及新的事物领域的这种可能性。所以这种感染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技与艺术在更高层面的这种结合。

  第二个主题词“生命”,当然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日常经验,同时也涉及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文化思考和历史思考,当然也包括了未来。所以在这么一个具体的词汇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是如何用各种各样媒体的方式来对生命这个概念做出新的探寻、做出新的一种实验,做出新的一种描述。所以在这个展览中有体验式的、有互动式的,也有参与式的,也有更多的是在一种和作品的机械性、装置性、物质性这些属性的对话之后所形成的体验,而这些体验都围绕着其生命这个主题词得到展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可以看到、可以发现植物可以呼吸、花朵可以对话,当然还有大量的人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所构成的都是对生命的形态、生命的生长、生命的迁延和生命的体验方面做出的探寻。所以这个展览很难用通俗的、大众的话语进行描述。

  未来:中国美术馆力求打造成一个新媒体三年展的展览品牌项目

  范迪安:通过我们两届的举办,中国美术馆已经决定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作为我们三年一次的大型国际艺术展览活动,也就是说成为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的项目,而不断推动这个领域的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而且会对推动整个国际媒体艺术的发展做出很重要的贡献。

  三年的形式是大型的展览,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都是要做充分的学术思考,尤其是像新媒体艺术这样的领域,要及时地请专家共同来分析国际范围内新媒体艺术的走向,这个走向包括我们讲的技术层面,形态层面的走向,更是要追踪、分析在新媒体艺术这么广泛的领域有哪些探索和成果,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观,新媒体相对于我们老媒体或者说传统媒体的语言自身就是一个大的领域,这个领域可能我们一般的公众比较陌生,但是在国际范围内,它仍然是方兴未艾,参加投入的有视觉艺术家,以及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各个专家作组成的,同样以实验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这个里面具有很多的维度或者是有很多种方向。

  当然办一个大展是需要花钱的,但是对于美术馆来说,我们是根据中国美术馆所需要做的这些大型的主题展,不管是平面的,还是综合的,还是类似于新媒体的,当然都会做出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支持,大大小小不同数量的支持,也包括艺术家自己参加这个展览的过程中,你们一看这些展品就知道里边的机械、装置、技术的复杂性,我想都是从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支持,其中张尕先生为筹划、策划这个展览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谢谢!

  方向:强调学术策划,真正推动艺术发展

  筹办一个大型展览重要的是把握一个方向,比如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只是一些好艺术家或者是一些好看的作品的集合,那不够,如果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要指出我们今天在哪里,在公立的空间或者是民间的各种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展览,但是许多展览没有主题,没有从展览学术策划所出发的一种文化的思考,所以这些展览就不可能构成我们对艺术发展真正的学术推动,所以我们学习用三年时间来筹备一届展览,而且双年展也好,三年展也好,也是国际大型展览的通行方式。

  当然随着这一届的举办,特别是在这一届举办的过程中,张尕先生和许多参展的艺术家还有几场比较重要的对话和学术交流,在这样的基础上当然就要积极思考下一个展览,使得这样一种新媒体展览能够在中国来体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关注和冲动。我想张尕先生上一次就告诉过我们一个感觉,类似这样规模的,在中国美术馆这次也是超过了三千平米,包括广场将近五千平米的空间来做的新媒体艺术展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大型的,尤其是汇集了来自这么多国家的艺术家。谢谢!

  我想补充一点,按照惯例,我们中午到达的画册下午就会给媒体,当然确实如张尕先生所说这实际上是一本学术刊物,它是和我们利物浦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一个国际发行的版本,主要是中国,国际发行来构成影响。所以这个展览不仅在中国发生作用,希望今天中国成为国际话题的时候,中国在新媒体艺术方面也被世界知晓。

  价值:关怀生命是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迫切课题

  范迪安:我始终觉得这个展览的主题确实非常有价值,这个价值除了刚才张尕先生和我描述的以外,我也希望朋友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展览的主题进行阐释,因为关怀生命是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迫切课题,也是大众,从精英到大众到共同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生命正如张尕先生所说的,不是那种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意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关怀,真正把自然万物,包括在一个媒体时代,通过媒体所形成的群体,比如说群体智能,比如说机器、自动机器,包括程序,包括这些方面的话所构成的一种生命的能量或者说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样的一个关怀,这种关怀就会使我们建立起新的主题,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与万物等量齐观的一个自然观。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这些话题,这个展览就会成功。

  这个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有意无意之间也体现了东方哲学或者说东方宇宙意识中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就是更多地尊重自然,更多地尊重万物,当然这个既包括了自然也包括了非自然物,这些也是一种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自然体系。当然这个展览面向公众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如何使公众可以受到影响,首先公众要通过观赏展览和我们的一些导览能够从感知上来了解作品,当然有一些作品是体验性的,是现场性的,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其中。

  方式: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表达

  范迪安:我最后要说的是这个展览的参展者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也不完全是工业学家,他们毕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只能用艺术的方式、用艺术的想象和热情、用艺术家对很多未知领域探寻的热情来形成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们还要回到他的本位,它是一种艺术。科技馆应该是展示已知的科技,推动未知的科技,而我们的艺术展是展示对于未知的探索,从而希望达到一些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过相关的探讨活动,我不见得觉得把中国美术馆变成科普馆,我一直要说我们办这种展览有的时候两难,可能很多朋友说你们变成科普展了,大家知道新媒体有一些技术,还有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想美术馆不是科普展,如果办科普展是另外的一个主题,新媒体艺术展我一直强调还是艺术在科技时代的一种思考,是媒体艺术自身的出发点和文化状态。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