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与毛利艺术珍品对话

2011-07-30 12:02:42 陈燮君

  辛卯夏日,来自于长白云之乡的毛利长者来到上海博物馆,为“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举行隆重仪式,随后,企盼已久的展览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以整个新西兰最大的毛利部落南岛的塔胡部落为中心展开,分为“长白云之乡的毛利人”、“西方文明的涉入”、“塔胡部落:南部的毛利族”、“石制品”、“新西兰玉石:塔胡部落的珍宝”、“新西兰玉石:贸易与加工”、“木制品”、“编织物”、“骨制品”和“当代毛利艺术”等10个部分,332件(组)的展品将毛利人日常的狩猎、捕钓、编织、雕刻技艺,以及和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仪式直观地展示给观众。“独木舟艏柱”由木雕成,嵌以鲍贝,雄浑大气,粗犷质朴;“玉人颈饰”取材于新西兰玉,耀眼于鲍贝,晶莹剔透,工艺精良;“议事厅木雕侧墙板”木制贝镶,图案简练,神秘邃密,过目不忘;“手编包”取材于新西兰麻和卡卡鹦鹉羽毛,回归自然,朴实无华,色彩高雅,贴近生活;“船形羽毛匣”木雕贝饰,造型生动,制以致用,赏心悦目;“玉扁棍”向观众展现了玉的硬朗、高贵、威严和纯美……观众在这里看到的是毛利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结晶。

  大约700-800年前,始于波利尼西亚群岛一次横跨南太平洋的伟大远航,将乘坐双体独木舟的毛利人祖先带到了奥特亚罗瓦(毛利语意为“长白云之乡”,即今天的新西兰)。在这个主要分为南岛和北岛的世界中,毛利人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石制品为主的文明;用极具想象力的创世神话与“大航海”传说,养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依照岛上各地区截然不同的生态特征,发展出别具特色的社会结构;秉承远古祖先的精神之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依靠丰富的口述文化传统,毛利人的族谱世系可追溯20多代,一些毛利老人至今仍记得祖先迁移时乘坐船只的名称,以及各船首领、祭司和舵手的名字。作为当地的世居民族,历史上的毛利人并不以“毛利”自称,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来到新西兰后,当地原住民为了区别自己和欧洲人才以这个名字自居。在毛利语中,“毛利”是“普通人”的意思。

  新西兰的各种生态与自然环境为毛利人的艺术空间的拓展准备了充足的动植物资源。木质材料是土著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一些大型树种如巨贝壳杉,提供了制作独木舟、房屋雕刻、仓库和大门所必需的原料;另一些较小的树种则被用来制作小型物品,如放置珍贵物品的船形盒、船桨、碗,以及其他需要特定木材制造的物品。新西兰还盛产各种岩石与矿产,毛利人的艺术创造与石、玉紧密相连。在毛利文化中,每种岩石都有各自的起源故事,人们根据这些故事,将不同的石料分别用来制作工具、饰品和武器,并应用于捕鱼和种植等日常生活。矿产中最著名的是新西兰玉。玉矿主要分布在南岛西海岸的西部区、奥塔哥周边地区,以及米尔福德桑德,籽料一般可在小溪、河流、暗礁中找到。新西兰玉密度高,硬度大,刃部又不易磨损,是制作锛和凿子等工具的理想材料;它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又使之成为制作特权阶级才能持有的礼仪用钺和玉扁棍的必选材料。玉石之美也在各种吊坠和其他饰品中得以展现,其中以人形颈饰最为著名。由妇女掌握并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编织技艺同样承载了古老而现代的毛利文化。

  自1996年达尼丁市和上海结为姐妹城市以来,上海博物馆一直与达尼丁保持着友好的关系。1999年上海博物馆应邀在达尼丁市立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辉煌”一展。从1999年至2009年这十年中,上海博物馆对友城合作项目之一的达尼丁中国花园项目提供了专家指导,实质性推动了花园的启动和建设。2009年9月,正值中国花园盛大开幕之时,上海博物馆在达尼丁奥塔哥博物馆举办了“帝王之龙”中国文物展。可以相信,“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的成功举办,将迎来上海博物馆与达尼丁文化交往的新的里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