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陶瓷艺术品“名作”比“名号”更重要

2011-07-30 19:21:07 吴爱华

  自2008年以来股票市场“一波三折”、房地产市场“突遇调控”,而陶瓷艺术品市场却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大量原本对艺术陶瓷并不熟悉的普通投资收藏者蜂拥入市。他们热衷于用“耳朵”来购买陶瓷艺术作品,他们热衷于按“名号”大小来论陶艺价格高低,致使“名号”响亮者的作品价位不断攀升。

  市场的火爆,一方面导致头顶上没有“世界陶艺大师、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教授、副教授”等等“名号”的瓷艺家,整天琢磨如何获取名号、职称、荣誉,而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创作水平上。因为同一作者创作的同一件艺术瓷,由于作者的名号或职称发生变化,价格会相差数倍。在这种利益的推动下,陶艺家对名号的追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自然而然形成了片面追求名号的误区和怪圈。另一方面,也导致“拥有”这些“名号”的瓷艺家,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社会活动家”、“交际家”,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瓷艺家、画照片的瓷艺家、一辈子只会画一个画面的瓷艺家……

  客户用“耳朵”来购买陶艺作品,购买的不是作品而是“名号”,这种现象故然令人费解,但只要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这些购藏者中,有的是初入此道,缺乏陶艺鉴赏水平,只能按艺术家的名号大小选购;有的虽然具有鉴赏能力,但他购买这些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送礼,要的就是名号大、名号响、名号多,这样送者有面子,好办事;此外,大部分收礼者是外行,图的也是艺术家的虚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师都名不副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大师”在艺术水平上是不敢恭维的,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逸品、妙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之分。因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名号”付款的话,陶瓷艺术界作品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就可能相互背离,这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历史告诉我们,唯有精品可传世,唯有名作成大师。那些没有名作的“大师”、“名家”,即使暂时取得虚名也终将被历史所遗忘。而要打破目前这种按名号高低选购陶艺品、按名号大小论价格高低、艺术家一心追求名号和炒作名号、艺术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怪圈,笔者认为:

  首先,需要购藏者提升艺术品鉴赏水平。经常阅读一些相关理论书籍,不仅要学习《陶瓷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知识,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提升了艺术品鉴赏水平和艺术品味,才可以明辨美丑,才能将滥竽充数的“伪名家”、“伪大师”淘汰出局。

  其次,需要陶艺家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无论是已有名号者,或尚未有名号者,都要转变艺术观念,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义的陶艺名作。因为,好作品自己会说话。只要创作出陶艺精品、名作,那么名号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需要陶瓷评论家正直的声音。陶瓷评论是陶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瓷文化的一块短板。要破除市场怪圈,需要陶瓷评论家科学运用文化审美理论,结合陶瓷工艺知识,对陶艺作品的主题、造型、意境、装饰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与批判,做到既不拔高也不掩瑜,使观者明白作品好在哪里次在何方,从而不仅促进陶艺家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还发挥了陶艺舆论导向作用,使精品得以广为流传。

  当前,红火的陶瓷艺术品市场来之不易,无论是陶艺家、投资收藏家,还是评论家、中介、媒体,都应珍惜这大好环境,让“不买名作买名号”者成为笑柄,让“名作比名号更重要”成为主旋律,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