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小众”悖论——有关设计平民化的思考

2011-08-01 08:56:45 张宜平

史蒂夫-乔布斯

  一年两度的苹果大会就像是场盛大的弥撒。祭典的“大祭司”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他的拿手好戏是新品发布会,这可能是全世界准备得最完美的提案之一。“...它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只要599美元!”当乔布斯宣布一款新品的价格时,死忠的粉丝们竟然会爆发出一阵欢呼,这样近乎疯狂的场面我从未在任何其他品牌的发布会上见到过。每当到发布会临近尾声时,老乔就会甩出一个著名的包袱:There is one more thing... 这时,现场的情绪将达到沸点——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那款最最重要的,保密已久的新产品即将粉墨登场。它将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没人想象得到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乔布斯看着狂热的人群,嘴角扬起一丝微笑,他再次验证了自己的营销理论:我从来不看设么市场调研报告,因为消费者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今的我们,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面前,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应。我们习惯了网上商店琳琅满目的“创意产品”,并愿意为额外的价钱买单。对创意人来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曾经是经典的逻辑与创意法则。然而,当商品社会的发展变得如此之快时,我们终于意识到要发现的不仅是“问题”,而更多的是“需求”。马斯洛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在手机出现时,没有人想到用它来拍照片,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读书,当它做到这一切时,我们又希望它能写日记,购物,导航,提醒家人的生日,甚至为我们计划下一个度假的目的地。一切需求,无论是多年来的愿望,还是灵光乍现的奇思怪想,都可以被定制,被创造。设计师和创意人以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不断开创先河,他们的身份已然转变,不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成为需求的制造者。  

约翰-罗斯金

  在一个iPhone沦落为“街机”的时代,不知设计师应该感到庆幸还是悲哀。庆幸的是,你忽然发现大众的品味完全没有问题,仿佛人人都热爱极简风格的设计,好像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关于工业化大生产将使人类的品味变得越来越差的预言不攻自破。可是,当看到满街曾经是黑色的耳机线全都变成了白色时,我们却感到了另一种文化霸权,这种霸权已经演变地如此强大和无厘头,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套用现有的市场学工具去分析它,从而推演出什么流行趋势来。

  设计师们感到失落。世界扁平化的趣味让他们淹没在一众“潮人”里,让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小众格调散落到了各个时尚小店、创意集市甚至百货公司专门开出的“Designer”专区中。当淘宝店主把哥特、巴洛克、青春派、波西米亚、极简主义等等风格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当山寨的Mies van der Rohe的沙发、James Dyson的吸尘器、Charles Eames的躺椅和Philippe Stark的餐具可以团购的时候,设计师们的心中愈发忿忿不平。设计师在这个消费年代不得不扮演一种尴尬的,充满悖论的角色,他们怀抱着自我陶醉的疏离感,一方面妄图在世界上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旅行,或是发现哪家酷得不行却又没有品牌的小店;一方面又眼看着自己的无穷创意浪费在做不完的商业比稿和客户提案中,或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获得天使投资,好让自己的创意产品付诸制造。他们制造了潮流,进而成为潮流的拥趸,最后却又想脱离潮流,远离大众,回归自我。

无印良品

  在这种悖论之下,有了无印良品这样自相矛盾,却大获成功的品牌。一副充满禅意,云淡风轻的调性,却在最繁华的闹市大开旗舰店;明明标榜的无印无牌,大大的四个赭红色黑体却贴在每件商品上。所谓的“反品牌”概念成为了一种虚幻的意象,给了那些在消费世界中挣扎回归的“小众”人群们一些自我安慰的想象空间。

  iPhone与无印良品的成功是设计全球化的写照。成功的全球化的设计可以迅速地占领各大洲的市场,赚取巨额的利润,却也使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群族获得沟通的媒介。全球化的设计使公共生活中的符号变得容易理解和清晰可读,而这个过程在将来要通过越来越多的媒体来完成。几乎没有一家制造商会使它的产品仅仅在技术上领先而不重视其外观的优美;几乎没有一部电影不注重画面优美和视觉特效,即便是超市商品的包装设计都变得越来越漂亮。这些设计平民化的表现虽然让设计师们唏嘘感叹,但他们也恰恰从中获益——这种趋势会在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产生一种对设计的更强烈的需求,设计的商业价值将被更好地凸现。  

无印良品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新经济”泡沫破裂的痛苦之后,人们理应更加理智地看待创意,看待未来。但是,新的神话还在不断地被制造,这并非是数码时代的专利,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宿命。每天,新的互联网服务、广告或娱乐方式都在不断被发明出来,新的服务器被添置以支撑日益增加的访问量;投资需要增加,企业需要上市。然而这片繁荣之下,究竟有多少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多少创新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免费下载的手机游戏,玩过一次后会再被打开吗?我们难道更愿意在虚拟的星巴克里谈情说爱?纸质的书籍真会消失吗?植入式的数字营销不断翻新花样,但它还能对麻木的我们起作用吗?我们真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各种屏幕和界面包围吗?设计和技术必定会成为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帮凶吗?......

  创意人和设计师们不断地用这样的问题质疑设计,拷问自己。我们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创意的拥护者如此之多而欢呼雀跃;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创意帮助人们回归自我,帮助世界回归本源。设计师们对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使他们成为潮流的风向标。创意是一种特权,但同时也伴随着道德义务。消费主义的持续膨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依然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设计师承担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既要顾及商业利益,又要背负道德责任,这历来就是设计师的困境,当然也是挑战。 面对未来,我们清楚地知道,创意可以使生活更美好,但我们也须牢记我们原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并且不断调整前行的方向。怀揣火种,忍受煎熬,普罗米修斯式的幸福与痛,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徘徊——或许这就是创意人的宿命和未来吧。

(责任编辑:刘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