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栋老房子 ,过把“雅生活”(附图)
2011-08-01 09:22:23 杨慧、易亮
大屋内部
老房子的一角
近日,深圳人流如潮的时尚商业区域,突然挺立起两栋分别为乾隆和嘉庆年间造的雕龙画栋老房子!
这两栋老房子不是模型也不是仿制品,而是完全的原汁原味老建筑。只不过,它们是从房子分解成了一个个零部件千里迢迢从江西辗转到北京,最终到了深圳,然后,又从一个个零散部件重新组建起来成为完整的房子。这样的工巧心思和庞大工程,都是由深圳紫苑茶社的主人陈悦成主持完成的。
两百年老屋搬来深圳
在华侨城欢乐海岸的曲水湾,这两栋木质老屋与一栋现代建筑对峙而立,这种建筑陈列的“行为艺术”令所有热爱建筑和对生活品位有追求的人不免兴奋。建造于清朝的这两栋木质老屋被紫苑主人亲切地唤作“老房子”,而这两座老房子的原名分别为“报恩堂”和“千金屋”。历经200多年的风霜,老房子精细的木窗雕刻、柱檐、槲角上的花纹等依然完好无损。木质结构的厅堂内壁,嵌有刻着诗词楹联的方石碑,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陈先生创造性地将老房子移入南国闹市,古朴的外观与现代的室内设计相辅相成,令这个空间既有百年老宅的气宇和尊荣,又尽显私家庭院的雅致与高贵。
报恩堂建造于清乾隆期间(1747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屋祖余姓家谱记载,1746年春天,一位姓周的县令在回乡省亲的路上经过鄱阳湖,遇到一场大风,打翻了他们乘坐的船只,随同的十几个人都被淹死了。只有他抱着一根木头,悬浮在湖面上,被姓余的渔民救起。第二年春天,周县令载着满船的建筑材料和石头,带着许多能工巧匠,来到鄱阳湖边,花了整整5个月,为这个渔民建造了这间屋子,人们给它取名叫做报恩堂。报恩堂雕刻的花鸟草虫和人物走兽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代表着当时的雕刻水准。报恩堂被人们称道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极高的建造技术,更源于人们对感恩图报的品德的传颂。
千金屋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富商为他女儿建造的,所以叫做千金屋。此屋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图案镂空设计,雕刻的鸟兽都非常逼真,技艺十分精湛,尤其是石头雕刻的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一般,显示了极高的技巧和独特的匠心。
七十岁巧匠还原历史
陈悦成是一个非常性情的现代雅士,这些年来,他以紫苑茶社为媒介,常年游走在艺术与文化之间,在深圳这个急躁现实的城市中打造了一个个唯美和优缓的文化空间。而这一次,他能达成这个将古建筑老房子从千里之外移建到深圳来的愿望,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早在3年前,就有中间商想将这两套古房子的散件转让给他,虽然陈悦成非常嗜好中国古建筑,也有意于用这些零部件去营造一个放在当代的雅生活环境,但是却苦于当时现金不够,没能得到这两个宝贝。去年,中间商又用这两个宝贝“诱惑”陈先生,这一次,他果断地卖掉一套住房,才将宝贝拿下。几经颠沛,房子终于矗立在了深圳欢乐海岸的曲水湾畔。
陈悦成感叹,将老房子从零部件组装起来是一门太复杂的学问了。因为他的建屋团队缺乏经验,而且又分为好几个部门,虽然开了无数的会议,最终还是有差错,比如现在这两栋老房子的地基就低了几厘米。亏得有一个从浙江请来的老师傅,70多岁了,是一个和古建筑打交道40多年的手艺人,对这些老房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只要拿起一根木头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可惜他的手艺没有能传下去,儿孙都不愿意学。
如果没有这个老手艺人,就没有报恩堂和千金屋的重生。老师傅用土办法将房子重建起来,全部用榫头卡合在一起,一颗钉子都没用。旁边的好多人都质疑:这样行么?老师傅就说,几百年几千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不行呢?事实证明,重生的老房子很结实。
老屋移建生命更新
两栋房子立起来了,内部的装修,家具,都是最为时尚的,比如白色的皮沙发。陈悦成要的就是要这种反差效果。“房子雕龙画栋很精美了,得让它时尚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屋内还有一个相当后现代的概念戏台,背景是屋外水池中的一片生动的九品香莲。
费尽心思,到底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空间?陈先生强调,老房子到了深圳,不应该是一件死的文物,而是要赋予它在当下生活里的新生命。他打算通过在这里做各种的活动——艺术展、雅集、论坛、戏曲等,来让这个房子形成新的生活形态,让它获得新生和活力,这样老房子的生命才能延续下去,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他说,老房子一定要搬到当下的生活审美情趣中来才有生命。陈悦诚计划,接下来首先在老房子紫苑中举行6场小而精的访荷雅集。为此,特别邀请菲律宾设计师进行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并请著名艺术家、生活家、“中国雅活第一人”叶放筹备以荷花为主题的素风雅宴。
移建古屋的深圳先例
移建古屋在全国有很多先例,在深圳也是有先例的。在深圳“万科第五园”里有一处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玻璃屋里的“老房子”。这座徽州民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间。其被从面临拆除废弃的命运中抢救出来,千里迢迢由北京运送到第五园。老房子为纯木质结构,分上下两层,它们的身上,仿佛还沾着清朝的尘土,“徽州三绝”,木、石、砖三雕,在这里随处可见。它被搭配了一个第五园最现代的东西——玻璃和钢,用最现代的建筑手段,组合在一起。“老房子”并没有被作为古董般“供”起来,而是挖掘其自身的价值,将此作为画展、艺术品展,甚至时装发布会的场所。
这所老房子源于王石的想法,有一年从珠峰下来后,圈子里的人请他在北京首都体育场的一个餐厅喝茶,餐厅是从安徽搬回来的一个老房子改的,乾隆年间的徽派民居,两边天井,白墙、木结构,王石就很兴奋。一个老东西跟现代结合得那么好,这种异地保护文物的方式,包括这种文化的宣扬王石很欣赏。王石说,搞建筑的都喜欢去一些旧家居市场看看,如北京的高碑店、珠三角的番禺。当时我们在高碑店看到老房子的构件,觉得很可惜,于是就买了下来,编上号,希望回来重新架起来,搞一个传统民居博物馆。我们买了3套,但是真正能架起来的只有一套。
移建虽是无奈但也积极
李玉祥先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他长年在各地考察各种老房子,拍摄老房子,近年来他关注了很多老房子的移建工作,对老房子移建有深刻的理解。报恩堂和千金屋的移建一直受到李玉祥的跟踪,他专门拍摄了一组报恩堂和千金屋移到深圳后的精美图片。
李玉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老房子,并宣传、呼吁保护老房子,他是中国最早关注老房子命运的人。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土家吊脚楼、侗族木楼、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等,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智慧筑造了最适合自己居住的建筑。然而,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各色老房子受到了严重威胁。它们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没有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几乎被人忽略了,没有受到保护。这些老房子随时可能被拆、被毁,也可能被随意买卖,命运未知,令人担忧。
李玉祥告诉记者,把老房子移建异地是不得已而为之,“它们应该待在原来的地方才最符合其文化特色”。把一个原本不属于这座城市的老房子移建在高楼林立、充满现代气息的环境中,其实是很突兀,很滑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它原来的地方已经开发了,原来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了,有识之士只能将其拆到异地重建。这也是为了保护它们采取的无奈之举。
李玉祥说,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发展迅速的城市,它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把十九世纪的江西老房子移建到深圳,并放置在一个大的商业餐饮环境中,这对老房子和深圳这座城市都是有一种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使老房子得到了保存和保护;另一方面,老房子发挥其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力,点缀了深圳这座缺乏历史痕迹的现代都市,也符合现代生活对复古的一种时尚追求。
相关链接
成龙嗜收老房子
作为“富豪俱乐部”的一员,成龙有着许多大家不知道的嗜好,例如爱玩车的他会花大钱买车,而最特别的是,他喜欢收藏“古董房子”!
成龙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老房子,目前他拥有7栋屋龄超过500年的老房子。这些房子是在中国内地各地买的,有些是赶在旧屋改建前,把有历史价值的房子,从拆房子人的手中抢救出来,然后原样迁移到香港。
这些老房子的价值如何?比如一根横梁,当年他花近1万元买的,现在有人出价60万元,他都不卖。当初之所以会想起买老房子,成龙说是多年前受到香港电影人蔡澜的启发。当时,蔡澜看到成龙在收藏紫檀古董家具,就说,古董很多人在玩,但玩“古董房屋”的还不多。成龙听了,就跟着蔡澜边学边买。他说:“为了这些房子,我在上海专门办厂负责拆卸、清洗、修复。”这工厂已经开了20年。
成龙通常是把老房子拆卸修复后,以货柜车运到香港。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地方让老房子还原。他在香港九龙塘其公司的旁边花1亿元买下一块空地,大兴土木,是有意把古屋在此还原,将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