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片未死—16mm电影胶片拼贴工作坊即将在京举办
2011-08-02 15:59:17 歌德学院
2011年8月,工作室的两位德国实验电影人安雅·朵尔尼登(Anja Dornieden)和胡安·大卫·冈萨雷斯·蒙罗伊(Juan David Gonzalez Monroy)应邀来到北京举办工作坊。他们将教授参与者如何不需要电影摄影机,仅使用拼贴技术创作16毫米实验影片。无需任何电影制作基础,参与者们可以在16毫米胶片上直接操作,剪切、拼贴、粘贴、固定、将图像和文字转移到胶片片基上。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利用杂志、剪报、色片以及复印和打印的图像等制作自己的实验短片。
此外,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邀请安雅和胡安举办讲座,并在第三天工作坊结束后放映LaborBerlin工作室成员的精选实验短片,同时展示此次工作坊的成果。在8月4日的讲座中,两位嘉宾将向观众介绍LaborBerlin的运作模式、发展历程、目前的活动以及在柏林艺术界的定位等。此外他们还将讲述如何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鼓励坚持使用胶片的电影人、艺术家及电影爱好者,并促进其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谈到支持举办此系列活动的初衷,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安德斯先生表示:“我们鼓励像LaborBerlin这样的集体合作、手工作坊式的艺术创作,希望这种模式可以带给中国电影人一些启发,推动独立实验电影的发展。”
关于LaborBerlin电影工作室
2009年10月在柏林成立的电影工作室“LaborBerlin”却另辟蹊径。这个在柏林Wedding区开设了空间的独立、非盈利协会从创会伊始就致力于推动一种自己动手、实验性更强的电影制作方式,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实践构想的平台。工作室实行会员制,定期向新会员介绍如何使用古董摄影机,并提供齐全的设备用于创作实验独立影片,此外,每个月这里还举办交流会和影片放映,供会员交流经验、互相学习。LaborBerlin也与许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合作举办活动和展览。
活动安排
8月4日 19:00 - 20:30 中英文
讲座:LaborBerlin工作室和柏林的实验电影创作 (免费)
8月5日 14:00 - 18:00 中英文
工作坊第一次课 (报名参加,详情请咨询尤伦斯:5780 0200)
8月6日 13:00 - 17:00 中英文
工作坊第二次课 (报名参加,详情请咨询尤伦斯:5780 0200)
19:00 中英文
LaborBerlin实验电影作品放映 + 工作坊作品展示 (免费)
安雅·朵尔尼登
电影创作者,在柏林生活和工作。2007年,她得到了富尔布莱特 (Fulbright) 奖学金的资助在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学习。在纽约的三年时间中,她使用超8毫米和16毫米胶片制作了一系列纪录片和实验电影。目前,安雅在柏林-勃兰登堡媒体促进协会(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的资助下在中国开展新的实验纪录片项目。
胡安·大卫·冈萨雷斯·蒙罗伊
人类学家、电影导演,生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他于2009年获得了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 媒体研究硕士学位。Juan的作品包括电影、行为艺术、视频艺术、动画和绘画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他的作品曾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维也纳电影人合作社,纽约布鲁克林布什维克电影节,多伦多Alucine拉丁媒体艺术节以及众多画廊放映和展出。目前他在柏林生活和工作。
LaborBerlin影片介绍
《不要回头》∣Gustavo Jahn & Melissa Dulius∣7 分钟∣16毫米∣2009
《不要回头》是一部关于重复的习作,探讨了事物在系统性回归到同一环境时展现出的变化。
《光芒》∣Tobias Kraft∣5分钟∣超8毫米∣2011
太阳与云朵,光与影,千万年来以一种不变的独特韵律自我重复着。
《TB的德州之舞》∣Roger Beebe∣2分30秒∣16毫米∣2006
影片的背景由激光喷印的波点纹样组成。不同密度的波点产生不同的音高,因此这个背景也可以算作一种光学音轨。波点的灵感来源于舞星Toni Basil在她1966年的电影Breakaway中穿的长统袜,而本片中舞者的影像材料也来自这部电影。而Toni Basil本人对于我们这些三十多岁还一事无成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安慰。(当她1982年的单曲“Mickey”大卖时,她已经39岁了)
《我爱公路片》∣Clara Bausch∣5分30秒∣超8毫米∣2008年
通过挖掘六七十年代经典公路电影中展现的自由,探究人在汽车中独特的私密空间体验。
《假朋友》∣Sylvia Schedelbauer∣5 分钟∣16毫米∣2007
用上世纪中叶电影胶片制作的蒙太奇。神秘的线索被强迫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关于回忆与投射之间相互作用的诗化思考。
《幽灵之爱》∣Sophie Watzlawick∣2分32秒∣超8毫米∣2003
蜿蜒迂回中的爱情。
《如何抓住一只鼹鼠 》∣Juan David Gonzalez Monroy∣9 分钟∣16毫米∣2009
“全体信徒”组织发明了一种用来抓各族移民鼹鼠的病毒。这个病毒利用一种叫做“市场”的陷阱迫使鼹鼠们陷入“现金”交换的无情竞争,以获得“货物”和“服务”。
《最后的终点》∣Phillip Widmann∣9分15秒∣超8毫米∣2008
一个越南人在欧洲旅行。不久,美国军队入侵越南。
《进入》∣Anja Dornieden∣4 分 40 秒∣16毫米∣2010
从一个硬盘中找到的日记、照片、信件及其它无法辨认的计算机文件被打印下来,粘贴到16毫米牵引片上。本片意在表现电子信息的无限积聚使人对安全的渴望成为泡影。
《H(i)J》∣Guillaume Cailleau∣6分钟∣16毫米∣2009
一部对比丰富强烈的影片。片中的黑色与白色各具生命且互不相容,轮流占据着整个画面,形象化的呈现了孤寂、困惑、变化和受孕。
《敬畏休克法》∣Anja Dornieden & Juan David Gonzalez Monroy∣3 分钟∣16毫米,2011
影片详细讲述了一种全新消费品的制造过程及其功能、应用和社会效益。
《开幕》∣Christopher Becks∣5 分钟∣35毫米∣2010
为一个诺曼底谷仓制作的即兴短片。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成立于1988年。自建院以来,我们一方面致力于德语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另一方面积极广泛地从事德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根植于开放的德国社会和德国文化土壤,借助于我们所拥有的跨国文化方面的专业力量,多年来与中方合作伙伴在音乐、戏剧、舞蹈、电影、艺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内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B座17层
邮编 100086
电话 +86 10 8251 2909
传真 +86 10 8251 2903
info@peking.goethe.org
www.goethe.de/china
www.goethe.de/beijing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