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俗之争与意气用事

2011-08-04 16:02:01 毛小雨

  据报载,日前,在北京市文联主办的“让文艺回归心灵:2011·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来自各艺术门类的近百名专家畅所欲言,对目前文艺界的种种怪现状进行了抨击,并就当前文艺界所面临严重的商业化、功利化、庸俗化、虚假性等问题归纳出了三大怪现状,即“文艺被金钱裹挟,文艺创作躲避现实,作品成为政绩工程”,皆切中肯綮,击中要害。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一位教授对赵本山的批评可谓火力十足,他说赵本山的作品是“伪艺术”“伪慈悲”,“赵本山说‘我能把全国人民整笑了,你能吗?’可是笑是需要分析的,应该是来自艺术审美的笑”,而不是“刺激你的感官获得满足、养眼不养心的笑”。由于批评的对象是赵本山,自然引起众人的围观。事出有因,其实,这种批评自去年就开始了。在2010年举办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受到了该教授的批评,他在发言中称赵本山作品表现的是“伪现实”,并直言其境界不高。赵本山当场反驳说:“最恨那些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文化的,而实际在误人子弟的一批所谓教授。”4月12日,在《大笑江湖》发布会上,赵本山也称专家“就是靠质疑吃饭的”。

  “艺术审美的笑”是什么,可能要从艺术心理学或喜剧美学的角度来研究。作为小众的艺术科学,有时创作者和研究者之间还真难以沟通,因为艺术家是很难从超强的舞台反响中被说服的,也难以理解。而作为普罗大众,可能从来未接受过审美心理学的教育,他所认识的就是直观的爆笑场面以及扑面而来的喜剧效果。赵本山臻于化境的演技以及他那批“长得都有特点”“歪瓜裂枣”般的徒弟,确实达到了“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的功效。

  诚然,作为俗文化的代表,这些东西不被受过专门审美训练的人看好,并且能在喜剧现场不苟言笑或就憋着不笑甚而认为低俗的人从古至今大有人在。而我国戏剧从发轫到成长,就是和所谓的低俗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从宋时的杂剧《双斗医》、《眼药酸》一直到清末地方戏的崛起,打闹取笑、“舞步趋跄”, 也就是走路像小沈阳那样跌跌撞撞,都是中国喜剧常用的表演手法。就连元杂剧中大师级的人物如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中的粗口也比比皆是。然而,这并不妨碍其艺术光辉。而对这种成就的认可,同代的评论家难以发现或有这样的高度,能看清楚的都是凤毛麟角的智者。如对关汉卿的评价,元代的钟嗣成认为他是“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大师,但这是同行之间的欣赏,真正为学界所认同,也还是20世纪初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的事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评论可见学界对俗文化的认知是多么艰难。

  赵本山的成就不必多言,多少年来观众对他的赞赏是不被专家的评论所左右的,甚至连央视都把他当成定海神针,如果专家不研究,确实和艺术现实背道而驰。

  而赵本山也称专家“就是靠质疑吃饭的”,也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这位教授所说“犯了众怒”。训练有素、观剧经验颇丰的专家有异于普通观众的地方。没有质疑就没有作品的完善,没有质疑就难以推动艺术样式的发展。特别是当我们放眼世界艺术舞台的时候,我们的喜剧作品,其距离和高水平国外艺术作品相比还真不是一步半步之遥。

  目前,明星大腕脾气大,指名道姓说不得。周立波对同济大学教授张生的回击,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好在周立波还没将其告上法庭。这让人不由想起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和沈璟之间的争执,当两人争论格律应该服从内容还是在格律的要求下进行创作时,汤显祖就意气用事,说就是不按格律去写,要让天下人全都唱坏嗓子。这时的他全无大家风度,近乎泼妇骂街。其实,汤显祖的作品没那么极端,其《牡丹亭》是传世之佳作。

  当艺人尚未成名时,渴望评论家的关注与点评。如上世纪20年代的评剧到上海演出,人们还认为是低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蹦蹦戏”,戏剧家张庚对“蹦蹦戏”及白玉霜的大胆肯定,使十里洋场的观众为之一振,进而发现了这个北方新兴剧种的美。可见艺术家与文艺评论家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艺术家不能随着名气越大,脾气越大。评论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文艺现实要有扎实的看法与评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