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Loft征集工业区再生方案
2011-08-06 08:04:52 林絮
创意培育机制匮乏成建筑师关注点
8月1日,邀请展现场,设计方案的立体模型能使参观者更快领悟建筑师对工业区的改造思路和生态规划。
7月30日下午,“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在OCT-LO FT北区的B10空间开幕。展览由史建担任主策展人,邀请了来伯纳德·屈米、多米尼克·佩罗、MVRDV、都市实践、藤本壮介等参与过工业遗产再生设计的著名建筑师,分别给出他们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的理解和概念设计创作方案。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渐成趋势。然而极度尊重基地文脉的被动保护,存在着与突变的都市空间难以呼应、业态前景模糊、新的空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本次展览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通过对原建筑空间重新整合,注入与产业结构、社会重建相关的创意元素,体现出区域空间与建筑格局的多元化和共生化。
工业区升级创意园区须考量形式背后的生态策略
这次展览所在的场地B 10空间,未来将是华侨城当代艺术馆深圳总部,邀请展的几个方案,就是以该建筑为起点来进行核心概念设计,以及它的周边甚至整个创意文化园区要怎么实现渐进式的升级。B10原来是广密磁碟的生产和研发车间,第二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完成主展场功能后,又空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建筑师屈米的方案“圆和方”和藤本的方案“苍穹之冠”在形式上有些类似,都是在B10上方加建环形展厅。佩罗则一口气给出台式、桥式、罩式和峰式四种大胆的改扩建设想,将B10所在区域嵌进去,同时具有宽敞的内部空间。MVRDV的方案“文化高峰”,拆除原有建筑形成庭院,而B 10是整个园区密度最高、体量最大的一座“山”。都市实践是此次邀请展中唯一的中国团队,也是唯一参与过创意文化园再生大量设计工作的事务所,他们设计的着力点在形式之外,主要放在紧凑型工作单元aloft、新型教育机制与空间的营造上。
然而从“概念设计”的本意上,形式其实是最细枝末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策略。这几个方案在31日的建筑师论坛上,有一部分受到了观众的质疑,认为所谓“高峰”、“高地”、“升腾”的意向太重,过于注重形式。策展人史建对此表示,不光要看到方案本身,而要看到他们在方案背后所提出来的积极的保护策略。例如MVRDV的“文化高峰”,虽然“山”在他们近年来一系列的设计方案中频频出现,但是这次作品的新异之处,在于他们提出要用“山”去环绕旧建筑,进而拆除旧建筑,但是旧建筑的区域肌理还在,相当于把旧建筑掏空,组成新建筑的一个庭院,这种保留记忆的方式极具创意。还有藤本的“苍穹之冠”,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巨大的圆,但是他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北区的两条街和所有公共建筑,对各种功能进行衔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前瞻性已经远远超出建筑的改扩建本身了。
Loft缺新兴创意力量培育机制,或引入艺术设计培训
显然,此次邀请展实际上不单在为华侨城当代艺术馆总部做概念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更多的还是在探索一种积极的工业建筑保护策略。几位建筑师给出来的方案:有展览、文艺演出、录像、电影、音乐、设计,涵盖多种不同的功能:办公、住房、购物、娱乐、餐饮、文化,有不间断的精彩活动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例如都市实践在此次展览中提出了“为创造而改造”,在现有高端的企业群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经济上比较大众化的空间和服务设施,给出了一种与生存机制、产业结构,甚至是社会重建相关的升级策略。建筑师孟岩介绍,华侨城现在已经被周边的城市快速发展所包围,空间格局要如何与社会形态同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应该在整个的构成、配比上有新的突破,给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提供机会,不光是空间的升级,也包括其它很多的方面。
都市实践提出了关于教育设施,以及经济上可适用的工作单元aL oft的设想。aL oft,是2.5米×2.5米×4.5米的一个小单元,它提供给那些暂时租不起房子的创意人,可以住,也可以办公、展示,串联成小的社区、庭院,组合成街道。孟岩说,现在华侨城的状态,是缺少一种培育新的创新力量的机制,那么是不是可以建设一个网络,在网络里面产生循环?例如一个人住在创意园的aLoft里面,他可以参加某个国外办的学习班,也可以到一个事务所实习,等到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在LO FT租一个办公场所干起来,再组建自己的公司。“希望创意园能提供社区升级的平台、现有企业资源分享系统,以及小型创意产业孵化的新功能。”
华侨城地产副总经理、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学俊透露,在计划中除了要将B 10空间改造成功能更齐全、空间更开阔的当代艺术馆之外,也会设置各种艺术设计培训机构。现在园区已有主打音乐节的一渡堂空间、每月举办读书会的旧天堂书店、T街创意市集等,希望能带动更多人自发地向文化艺术能量靠拢,继而再激发和反馈出更多新的能量到达社会的各个领域里。
工业建筑遗产或能借创意园形式为城市保留独特性
OCT-LOFT的升级改造,对其它被废弃的工业建筑物,乃至城市中所有历史建筑遗产的再生,或将产生借鉴意义。
吴学俊说,这一次的区域改造是带有先锋性和实践性的。创意园工业建筑遗存密度很高,类型化明显,工业遗产历史流失,现代功能导入难度很大。只有对旧建筑进行合理更新,才能使这个区域的建筑与社会共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对于深圳这样一座超速城市化的年轻城市来讲,该如何保存历史印记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
史建指出,工业建筑升级有两种趋向,一是被动保护,一是积极保护。早期的工业遗产往往是艺术家发现并创造性使用,区域知名度提高后再带动产业升级,保护大多是原址保护与考古式保护结合,如北京798、上海苏州河等。这样的升级模式无疑保护了工业建筑遗产,但也存在着与突变的都市空间难以呼应、业态前景模糊、区域新的空间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相对积极的保护模式,则更关注建筑与区域升级的结构调整。如屈米由屠宰场改建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这种模式大多在表皮保留的前提下,对原工业建筑内部进行较大改造,开发地下空间停车、存储、办公系统,赋予原建筑空间当代展示功能,加建屋顶成为新的城市地标等。
“被动保护多见于有一定历史沉淀的地方,深圳只用26年就走过了欧洲工业化城市百年的历程,它的工业建筑群还很年轻,不能作为文物保留下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升级改造属于积极保护范畴。”史建举例,在创意园做展览的时候,从包装厂发现几台马上就要被当作废铁卖掉的机器,把它们重新上漆之后放置在南区和北区的中轴上,将两个区域象征性地连接了起来,而它们也成为特别受欢迎的公共项目。“深圳本身的历史资源是足够丰富,我们应该很有自信地去认识它、珍惜它。创意园的规划从来不应做表面光鲜的工作,放到城市中也一样。现在到处在‘化妆’,换一层表皮就有意思了吗?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性在哪里?”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