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病夫——《赵刚个展》座谈会实录

2011-08-10 08:50:54 未知

  时间:2011年7月29日16:00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副厅

  张子康(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感谢《赵刚个展》座谈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次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这两天,我接触了一些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以及国外的业界人士,他们都对赵刚非常感兴趣,并给予这次展览很高的评价。首先,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的展馆挑高达到13.5米,通常展出的都是装置作品和影像作品,赵刚选择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做架上绘画展览,给人想要一探究竟的新鲜感觉。再有,赵刚的作品表现力极强,尤其当我们深入画作后,会发现他内心的丰富。其实这与他的自身经历有关,赵刚在美国发展多年,对国际艺术有很多了解,并且跟国外很多重要的美术馆、策展人以及批评家交流合作过。也因为赵刚在国内的活动时间较少,此次展览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他在国内并不为大家所熟悉。我想反映如此好的展览,更需要良好的推广,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通过今天的交流,增进大家对于赵刚自身独特经历和思考的了解,帮助大家进一步欣赏和理解赵刚的作品。

  赵刚(艺术家):感谢今日美术馆馆长的一席话,也感谢今日美术馆能举办这个展览。此次个展是我在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展览,而且对于现在的结果我也非常高兴。其实我参与当代艺术的时间比较早,从1976年开始写诗、绘画,后来又参加了“星星”美展。1982年我出国,在国外接受本科教育和学习绘画,先在荷兰读美术,后来又到美国读本科,研修哲学和国外的学院电影。我在国外的20多年,没有机会和中国艺术界有真正深刻的交流,所以我很想通过这个展览,可以有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此次今日美术馆的展厅给了我很大启发,因为这个空间很像拜占庭教堂,这种高大庄严的展厅让我产生了创作巨大架上作品的想法。当时想画很大幅的人体作品,我想东北人可能骨骼比较明显一些,就找到两个模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模特一个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一个患有严重的甲亢。此时,我之前对教堂般的展馆认知,又使我想到教堂壁画和人文主义,进而联想到中国的现状。现在中国也是处于一种高度“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中,每天收音机都会播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今年是我回国的第七年,看到那么多食品安全的问题,让我想到人的存在方式正在被扭曲,如果长期食品中毒,不仅人体会变形,更疯狂的想法是人的大脑也会发生改变,基于此,我创作了“病夫”系列的作品。

  高鹏(北京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我对赵老师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印象。首先,我第一次看到赵刚老师,感觉他有一点匪气,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他有敬畏感。然后,我发现赵刚老师中英文双语都非常好,这在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中非常少见的。最后,在对赵刚老师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是“星星画会”最早成员之一。除此之外,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赵老师除了画家这个身份之外,他也是哈雷一族,参加了很多摩托车俱乐部。这也让我更多的认识到生活中的赵刚老师。今日美术馆有三个馆七层展厅,平均每周都有一个展览开幕,观众看展看多了,难免会有视觉疲劳。所以此次个展起初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但是随着更多专家前来看展,赵老师的作品逐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展览期间,中央美术学院一位有旅德经历的院长在观展后手舞足蹈的告诉我,现在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虽然能画出“完美”的作品,但是没有赵刚老师作品中的冲动。赵老师的画笔虽拙,却有着发自内心的力量。很多人评价赵刚是中国的马丁·基彭伯格,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说赵老师的作品没那么美但是很有力量。此次展览利用了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的展馆,尤其是主厅的五幅巨型作品是专门为这个展厅创作的新作,副厅则是一些回顾展和以前的文献资料。

  赵刚(艺术家):副厅的小幅作品里,有一部分是我九十年代在慕尼黑生活的时候画的,另一部分是我十年后画的。它们都是我闲暇时间随手画的小品,我九十年代回来画画,没有找到画室,便在我的办公桌上随便用水彩、铅笔画画,那时我对绘画形式不是很熟悉,这部分作品就是展现的那个时段的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水彩画和照片相结合的作品,其实它们相隔了九年的时间,这九年我在华尔街做投资和兼并的工作,没有画画。从银行界回归到艺术界,也有人问我对华尔街的感觉,我认为华尔街其实是一件庞大的作品。当代艺术界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创造中国社会的艺术氛围和培养群众的审美趣味,而华尔街则是制造社会娱乐氛围,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一种虚构的交易。唯一不一样的是,华尔街通用汽车生产的是具象的交通工具,而画家的艺术作品更加抽象,不会直接反映出其具体价值。

  记者:赵老师,请问您本次作品的主体大部分是女性,但展览名却叫作“病夫”,为何用“夫”而不是“妇”?

  赵刚:起初我用了一个通俗的英文词(sickman),发现英文本身也是有歧视性的。而后,我将它翻译成“病夫”,其中的“夫”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人, “病夫”到最后可能是任何人,也可能是我自己,画中的女人体也可能就是我自己本身的身体。

  高鹏: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刚好经历几个敏感时期,无论是背景或经历都十分特别。赵老师的旅美经历,使他对“病夫”这个词更是思考良多。观众肉眼看到的是人体,实际上又是病体,以“病”表达人的经历。刚才赵老师说到他对于中国正在经历的食品危机的思考,此系列作品反映了一代中国人在经历了几次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后,立足本我,对家族性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也意在引发观众对“什么是‘病’”的进一步探讨。另外赵老师回国以后的展览非常多,您是否方便在此预告一下?

  赵刚:2011年8月6日-9月6日,我在798亦安画廊有个名为“Sisyphus”的个展,展出我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作品。之后在法国巴黎Loft画廊、中国台湾、印尼雅加达的余德耀美术馆,预备作一系列新作展。谢谢媒体朋友对我的关注。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