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而立之年,看80后艺术

2011-08-11 08:18:16 梁瑛

  什么是“80后艺术”,在80后艺术家开始迈入三十而立之年的时候,深圳艺术界试图通过一个展览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8月10日,《一个人的剧场——80后艺术家作品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一次中国80后艺术家的主题性作品展览。主办方展出了13位具有80后典型艺术创作特征的52件多媒介、代表性作品。与此同时,围绕“80后艺术”的研讨会也在众多批评家、艺术家之间展开。

  “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

  近十年来,“80后”可以说是媒体上出现的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从惊讶到平静,人们已经逐渐接受80后的离经叛道。比起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显得默默无闻;但近两年,随着80后逐渐步入而立之年,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开始关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在青春期的末尾,80后艺术家正在进入当代艺术的视野。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把80后作家春树放上封面,把80后的中国年轻人与美国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比,觉得他们另类而颓废。而在后来的另外一次对80后的专题报道中,《时代》干脆给他们起名叫“Me Generation”,这种“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清晰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此次展览中,观众很少再看到前辈艺术家的宏大叙事、关注现实,而更多的是艺术家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映。也许这正是策展人把展览起名为《一个人的剧场》的原因。

  “浅薄不是我的座右铭”

  1980年是一个象征性的年份,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复杂的“当代”。前所未有的持续变革,使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从落地之日起,就注定要不断引起讨论和争议。他们的艺术常常跳出固有的游戏规则,使得以前的艺术批评体系很难再评价他们的艺术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作为80后的艺术家,他们已经摆脱了艺术干预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搭建独属于“一个人的剧场”。对此,不同年代的批评家们褒贬不一。前辈批评家常常给他们贴上“肤浅”和“没有历史感”的标签。而80后自己显然不认同这一判断。70后策展人房方就认为,80后不像过去的艺术家那样谈理想,但他们有自己的理念,2006年,80后艺术家高瑀就创作过作品《浅薄不是我的座右铭》来回应这一质疑。批评家鲁虹则一方面把80后不关注历史、与历史断裂归咎为社会教育的缺位,另一方面认为80后也可以很深沉,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应歆珣的作品《变形记》表达的就是对发展速度的忧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讨论中,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艺术家的数量正在越来越多,此次展览中,有5位女性艺术家参展,与过去女性艺术家凤毛麟角相比,这是否“80后艺术”的一个新现象呢?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