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需要 “科技检测识别系统”
2011-08-14 23:16:32 尹毅
一、中国书画鉴定需要 “科技检测识别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并为诸多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海外艺术品科技检测成果与成功经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1965年,慈善家保罗·梅隆(Paul Mellon)把一幅据称是1440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50多年)捐给了耶鲁大学。这个古代地图事件公布于世后,因其空前精确的地理位置绘制,挑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说,其真伪立即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后来美国的凯瑟琳·布朗(Katherine Brown)用拉曼光谱仪对地图的物质成分做了检测,在碳黑墨水下发现了锐钛矿物质成分,而锐钛矿是1925年才被开发启用,根据此地图内部含有的物质成分,最终断定了此地图是1925年后的绘制品。再例:1985年,加拿大文物保护协会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梵·高的一幅油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画面中的白色颜料成分主要是金红石。金红石启用于1938年。梵·高生活于1853年至1890年,根据这两个不同的年代可以断定,这一幅含有金红石的“梵·高油画作品”肯定是赝品。一些国家率先利用科技手段检测艺术品并成功鉴定真伪的诸多案例,在国际间逐步形成了艺术品科学鉴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影响下,中国书画鉴定由经验主导阶段走向科学发展阶段便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在文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了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正立透反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光谱仪等光学仪器,并用这些设备对纸、墨、色、印泥等书画材质进行了研究。此科研项目已于2010年12月结题,并通过了验收。我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曾代表课题组向书画鉴定界表明:该科研项目的动意,不是要在传统鉴定系统之外再建一个与其不相干甚至与其相对立的系统,而是要在肯定传统鉴定至今仍然拥有生命活力的前提下,注入新的科学观念,启用科技检测识别手段,共同构建中国书画鉴定的科学系统。这里所说的科技检测识别手段就是本文中的“科技检测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对书画作品的物质成分与微观形态进行检测、取证,再将其数据与不同时空的各种材质数据进行比对,是识别书画真伪的重要途径。
中国书画纸历史悠久,在造纸工艺、原料成分、品种样式诸方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区别,又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有着许多随时空变化而产生的特征与规律。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分析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书画纸,捕捉其规律性特征,是鉴定中国书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书画的色墨品种也十分丰富,各有其时代烙印和规律性特征。特别是中国画用色,有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化学颜料三大类,有诸多品种与品牌。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研究各类颜料的不同成分、产地、起用时间,也是鉴定中国书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用印是中国书画一大特色,各类印章和所用印泥品种也十分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印泥。印泥盖在书画作品上,其印色将贴附着书画纸纤维渗透和蔓延。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研究印泥成分和印迹在纸张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特征,又是鉴定中国书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沿着以上三条途径,可以用光学仪器检测到历代书画作品材料方面的深层信息。不同时空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材质特征,一方面是书画材料本身的物质成分和微观形态不完全一样,另一方面是随着时间推移导致纸、绢、墨、色、印迹发生了变化。通过大量检测历代书画材质的有关信息,可以掌握各时期书画材质的共性与特点。如果在鉴定工作中发现某书画的纸、绢、墨、色、印泥以及胶矾等添加剂的材质特征与作者署名及创作年代信息不相称,就可以判定作品有问题。例如:古代作品的墨色中不会含有近现代才有的丙烯色等化学类绘画色。再例,中国画颜料中的普兰即是普鲁士兰,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就可以成为断代的鉴定依据。实践证明:只要检测出书画材质与作者署名、作品年代不符的一项“铁证”,就可以否定该作品的真品归属。这种通过“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寻找“铁证”的方法,颇具学术价值和“实战”作用,它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一锤定音的最佳方法。但是,“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并不能解决书画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后人用老纸、老墨等老材料制作的高仿品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特别是遇到与古代原作同时期的赝品,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辨别真伪就会倍感困难。好在流传至今的此类作品已极少,而且也有文物价值,并无多大危害。
2、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分析喷墨打印的书画复制品,可以微观并提取非原作之“铁证”(微喷色点和异类物质成分),从而使仿真程度极高的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以及其它各类科技手段高仿的书画复制品变得容易识别,而且不容置疑。
喷墨打印的书画复制品就像一把双刃剑,能给社会带来正负两方面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将历代名家名作完美的“克隆”,作为馆藏陈列的替代品,既有利于原作的保存,又无妨观众目睹完美的画面信息。甚至可以向观众传递更佳的视觉信息,因为展厅与家庭环境往往致使作品要受画框玻璃反射灯光的干扰,有了此种替代品就可以去掉干扰观众视线的玻璃,增量灯光,让观众目睹更完美的画面信息。还能以此替代品满足更多人观赏、收藏的需求,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满足出版事业发展与艺术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书画艺术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问世后,曾有一部分被某些人变为赝品充当原作,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危害。特别是赝品制造者还可以将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作为母本,进行第二次喷墨打印制作,这种复制再复制而来的画面依然可以拥有以假乱真的效果。更有甚者,在微喷复制中去掉画面中的印迹,用仿刻的印章沾印泥盖印。或者修掉部分画面,以墨色手工添补。然后还要进行托裱处理,使其变的让传统经验鉴定专家也难辨其真伪。总之,以“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分析原作与喷墨打印复制品,可以看到两者的画面微观状态有明显差异,原作色墨是手工调和后绘制在画面上的,在显微镜下观看局部色墨,其状态和人眼所见的书画色墨状态基本类似;喷墨打印的书画复制品是将多种不同色相的颜料微喷在画面上,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红、黄、青、黑各色的微喷色点(见图1—图4),从而可以微观到并提取到证明其是复制品的“铁证”。另外,原作与喷墨打印复制品的色墨物质成分也有区别。“科技检测识别系统”所用的光学仪器有许多种,常用设备十分便携,产品价格与使用成本低廉,受欢迎,易普及。所以有人说这项识别技术是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的“克星”。我说此话不准确,这项识别技术不是这种复制品的“克星”,仅是以此种复制品冒充原作之行为的“克星”,而且还是喷墨打印技术的“福星”。因为,只有能够限制这项技术被造假者利用,才能让人们放心的去支持它,接受它,使喷墨打印复制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同时还要尽快推广应用“科技检测识别系统”,让其首先服务于拍卖与画廊交易,还要在全国各地普及识别科技手段制作的复制品之方法,防止此类复制品充当赝品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目前,以新技术复制中国书画的科研与生产均已在中国境内外联手,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科研团队,其技术还在不断提高。所以,识别中国书画复制品的科研工作也应该不断推进,跟上形势发展。这是一场仿真与识别的科技竞争,对这两方面的科研进展,我们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