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历史与空间:和吴冠中先生的一点机缘

2011-08-17 08:58:55 蔡清枝

  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逝世将近一周年了,在人们怀念他的时候,不禁让我回想起过去与先生的一点接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大约是一九六一年初冬,吴先生和董希文、邵晶坤从西藏写生回京,由中国美协为他们组织了一个叁人写生联展,在这次画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吴先生的油画塬作,其艺术魅力,令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一九六五年毕业,我被分配到中国美术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与吴冠中先生的爱人朱碧琴成了同事,朱为人祥和、平易近人,所裡的人总亲切地称她“朱老太”。记得中午在美研所用餐时,大家常常品嚐到朱老太亲手做的美味泡菜。不久,文化革命开始了,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都被停止进口国外的美术图书刊物,吴先生就经常在朱老太(她在书库工作)的陪同下到美研所书库看书,由此我也认识了吴冠中先生。在那整天“冲冲杀杀”的特殊年代,几乎一切艺术活动都被停止了,当然更谈不上看书画画钻研业务,而吴先生却仍然专心致志、如飢似渴地做学问,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这在当时实在是十分难得的。

  一九七零年,美研所和中央美术学院一起,被下放到河北石家庄附近的部队农场期间,吴冠中先生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同样在附近的另一连队农场接受“改造”,我们从朱碧琴处得知,吴先生被安排养鸭,发生因死了一隻鸭子而被批斗的怪事。对于这一奇闻怪事,当时大家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内心对吴先生默默地表示同情。后来,因为在美研所工作时间长了,与朱碧琴又比较熟悉,加上我本来就非常喜欢吴先生的油画,有一天,我大胆地对朱老太说:“我很喜欢吴先生的画,当我哪一天要离开北京的时候,能否请先生送我一幅作品留作记念。”朱老太回答我:“老吴的油画从未曾送人。”之后过了很久,我也没有再提此事。大约过了两年,一九七五年五月的一天,我即将调回厦门工作,朱老太突然带来叁幅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并说吴先生要送我一幅,让我从叁幅中挑选。听到这一消息,我真是喜出望外,在所裡工作的吴甲丰、谭树桐、龚产兴、王玉池等十多位同事一下子都围了过来,欣赏并发表各自意见,帮我挑选出主意。最后我选择了一幅题为《晨牧》的风景画,画面上一片小杨树林,笼罩在薄薄的雾霭中,其间隐隐约约地呈现出放牧的白色羊群,整幅画面色彩清新又和谐,大自然那种宁静、淡雅之美跃然显现,把欣赏者带进了诗一般的艺术境地。1972年,正在河北获鹿县接受“再教育”的吴先生,开始被允许在劳动间隙作画,他常背粪筐去写生,学生戏称他为“粪筐画家”,《晨牧》与《房东家》、《山花》和《玉米》,属同一时期的油画,体现着画家审美情趣趋向主观表现的转折,为以后积极探索他的审美理想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结合提供了明显的轨迹,由此突现出《晨牧》艺术美的特殊意义,具有不可多得的收藏研究价值。

  在我回到厦门工作两年之后,一九七七年秋天,吴冠中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曾庆善、杨燕萍夫妇陪同下到厦门写生,就住在鼓浪屿塬来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招待所。当年我的宿舍在工艺美校“十八户”一楼,学校招待所在“十八户”叁楼,因此我有幸接待了他们。他们叁人到达的当天,吴先生不带画具,空身踏遍了整个鼓浪屿,在认真的观察中选择写生对象。鼓浪屿这一美丽的小岛,日光岩下,地势高低起伏,一幢幢红色屋顶的洋楼别墅,穿插在绿色的花草树木中,显得格外美丽。岛上的古榕,苍逸健硕,有的根攀悬壁之上,自然曲,活现一幅优美的壁挂;许多榕树垂挂的气根,穿插在姿态万状的枝干间,直曲相间,疏密变化有致,不仅呈现着勃勃生姿,也从形式上显露出艺术魅力。所有这些都给吴冠中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天清晨,先生带着画具直奔鼓浪屿塬丰银行小楼旁,对着一棵大榕树写生了起来。隔天又在丰银行东北角小白楼下,面朝鹭江道方向的一片榕树进行写生。两天的写生,都有许多师生到场观摩学习。这次榕树写生,为不久后创作的墨彩画《鼓浪屿》提供了生活塬型。第一天的写生,他连续几个小时站着体察对象的特徵,探寻其形式美感的奥秘,并不时地挥动手中的画笔。直到十二点多鐘了,我还没见先生回学校用午餐,就去找他,没等我开口,吴先生一见到我就问:“小蔡,要我回去吃饭吗?”我答:“是啊!十二点都过了。”吴先生又说了:“我作画时,胃功能已丧失,不会饿的。你去把早上剩下的稀饭留下,等我回去后再吃吧!”说完了,又全身心地投入写生。就这样,他从早上七点多到下午四点鐘,将近九个小时没喝水也不小便,连续写生不止,好像除了作画,已经忘记了其他的一切。正如他的大儿子吴可雨说的那样:“父亲为了艺术可以不顾一切”,他画起画来可以不吃不睡。不是吗?!吴先生就认为,艺术家就要有殉道精神。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终生为艺术而奋斗的当代艺术大师,现在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他不仅创造了一大批珍贵的画作,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地怀念他学习他!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