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聋哑老人沈元炎 一叠纸折出声色世界

2011-08-17 09:01:39 桂斌

  金钗袋巷应该是那种老杭州常见的小巷:巷很窄,一伸手就能碰到墙,墙上爬着无名的小花,斑斓的也挺好看。午后时分,踏上青石板路,愈发觉得安静起来。

  77岁的沈元炎,每天都会穿过这条小巷,他不知道这就叫“闹中取静”——自从三岁的一场大病之后,他就活在了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幸好还有纸,他在纸上和人交谈。十年前,他又学会了折纸,一片片平凡无奇的小纸片,折起来,就变成了彩色的风景、动物、人物——

  他的世界仿佛也声色了起来。

  那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时光似乎会慢下来。

  作品卖了8万元全部捐赠

  A

  一慢经年。

  上羊市街残疾人民间艺术制作中心,就在金钗袋巷里一个幽深的小院内。

  3年前,沈元炎成了这个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每天得在这个院子里待上十几个小时。

  不算太大的工作室里,两个人正俯身桌前折纸——后来我们知道,她们是沈元炎的学生。桌上是用旧报纸、旧海报裁成的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纸片折成一个大约三角形状的纸锥,再一个个套起来,然后就有了型。

  看她们折纸,仿佛在不断看回放,木制的窗户中透进来的光线,似乎也在一个个近乎相同的动作里凝固了下来。想想有点神奇,其实还是考验耐性的。一个看起来不大的物件,搞不好就要上千张的纸片,算上构思、绘图、裁纸、叠纸,花的时间可不少。

  在这个院子,沈元炎每天也在做一样的事,甚至更慢——有一件作品,沈元炎甚至花了半年才完工。

  问了一下,那些折纸的玩意儿卖得不贵,简单的也就几十元。沈元炎的作品也搞过拍卖,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卖了8万元,他在制作中心的同事许峰告诉记者,拍卖所得,老人全都捐了出去。

  沈元炎不为钱,在制作中心他不拿工资,也有人慕名来学艺,他也不收学费——对于他来说,折纸也能帮助人,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B

  为了不能忘却的爱

  为什么会想到学折纸呢?我们好奇。

  没想到沈元炎在纸上写下了一个与爱有关的故事。“折纸是为了亡妻。”

  沈元炎的妻子是他吴山聋哑学校里的同学,又是服装厂的同事,两个人在一起几十年,虽然过的是无声的生活,却有很多共同的语言。2000年,他的妻子因为癌症去世。他在整理遗物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白纸折成的天鹅小花篮——这是妻子病重的时候,朋友送的,妻子很喜欢。思念亡妻的时候,他就开始折这个天鹅小花篮。

  最早的教材是两本关于日本折纸的书,还有网上的一些资料。慢慢的,沈元炎会折的小动物越来越多,也有了点名气。有人提议,折些有杭州特色的东西吧。于是,沈元炎的折纸世界就更大了。

  纸上定格十年光阴

  

  C

  故事说完,沈元炎把我们带进了另一间屋,满满两墙他的作品——老人的十年光阴就定格在这些作品中。

  有最早的纸天鹅、天鹅湖,有三潭娃娃、三潭印月,有奥运火炬祥云、五福娃、鸟巢,有世博会中国馆,最新的则是第八届残运会的吉祥物“悦悦”。他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是“三潭印月”,因为西湖刚刚“申遗”成功,这件作品很有西湖特色。

  很多看上去很眼熟,然后发现老人其实和《杭州日报》很有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老人的折纸作品五福娃和鸟巢就是托《杭州日报》带到了北京。沈元炎的很多作品也是通过《杭州日报》为市民所熟知的,比如《三潭娃娃》、《西湖风景》。

  别说,老人的折纸作品还真讨人喜欢。那五个可爱的奥运福娃获杭州市第二届“阳光工艺大舞台”金奖并已被杭州体育博物馆收藏,漂亮的天鹅湖获“庆祖国华诞”环保作品大赛二等奖,壮丽大方的世博会中国馆获“爱生活、爱健康”——低碳作品小制作一等奖……

  临走的时候,沈元炎一定要送我们。我们穿过那个老式的两进院子,穿过被阳光映得明暗分明的天井,老人还有很多话想说,但终于还是静静地立在门口。然后,他会回到他的那个世界里,那个宁静缓慢有爱的世界里。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