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诡异3D”引入绘画有没有意义?
2011-08-17 16:34:02 张译丹
南溪诡异3D水墨的是与非
编者按:说道3D图像,大家浮现在脑海里的是电脑和电视中欣赏的立体图像,而水墨3D图像的接触经历可能是零,用水墨表现出来的3D会是如何的效果?15日在北京宋庄贵点艺术空间举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刘骁纯VS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便是为即将在此开幕的“诡异3D南溪三维水墨艺术展”展开的一次学术辩论,学术辩论议题便是:南溪将诡异3D引入水墨,这样做的意义有多大?有没有意义?两位老师同时与雅昌网友一起讨论诡异3D水墨的是与非。
北京宋庄贵点艺术空间 刘骁纯VS鲁虹
关于3D水墨的正反方较量
第一回合:南溪3D水墨的价值讨论
正方刘骁纯:南溪3D水墨使水墨画有了一个新的推进
在这次辩论中站在正方立场的刘骁纯研究员,看了南溪的作品认为《南溪水墨画诡异3D的系列》是南溪最新的系列,并且南溪3D水墨给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水墨画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些新的路线。这种新的路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现代网络时代各种图像,图像爆炸的时代,他大胆地引用了很多网络资源,丰富了水墨画。“我觉得他这次的3D做得很有意思,使水墨画有了一个新的推进。如果要说正方的话,现在的观点我是觉得他的3D水墨画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对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南溪作品《门神B》纸本设色 三色晕点
诚然,观看展厅中南溪的作品,近观是不断重复的墨点,细看之下每一个3色晕点又是不同的,一个点的色中墨色混合后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然后在一张画上南溪用这些不同的点来组成一个图像,他对每一个点下的功夫,或者是投入的精力。比如《门神B》,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不是简单的墨点的排列,而是极具立体效果的士兵图案,
正如刘骁纯所言,南溪实际上是“引入”3D之后丰富了水墨的一些跟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
反方鲁虹:南溪墨点还没到极致又推出3D
站在反方的鲁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方,他对南溪的态度还是肯定地,只是因为当时在上海做展览时,问南溪:你墨点没有做完怎么搞3D了?,而“被反方”。这是一句玩笑。鲁虹谈到,“我认为南溪犯了大忌,现在墨点还没有做到极致,又推出3D,不太妥当”,不难看出鲁虹对于南溪的艺术探索是持有肯定态度的,只是相较与此次南溪展出的3D水墨而言,鲁虹认为南溪应该在墨点这条路上再上一层楼,不要操之过急的探索3D水墨。
《门神B》局部
比如,银行卡和解放军的这二个作品,南溪是在用水墨来做3D。鲁虹认为这两个作品,它们以墨点现实主义做,所以成像效果是比较好的,也在二维平面基础上做出了超越二维的努力,相对成功些,而墨路3D给鲁虹的第一次成像效果则比较差,像做视觉游戏,把注意力引向了还原一个符号。鲁虹觉得艺术离开了意义不行。
《符号C1》纸本设色
第二回合:任何媒体做3D和电视是没有办法比的,绘画引入3D有何意义?
反方鲁虹:任何媒体做3D和电视是没有办法比
“任何媒体做3D和电视是没有办法比的,绘画要不要往3D发展,我还没想明白。”在辩论过程鲁虹举出《阿凡达》的3D技术,认为平面二维的3D始终无法与影视媒体3D相媲美。那水墨“引入”3D意义有何在?
鲁虹的反问,似乎触及了站在反方立场的问题关键。我们知道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3D立体电影《阿凡达》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但是作为将3D技术“引入”到水墨中来,南溪的诡异3D水墨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正方刘骁纯:关键南溪的3D水墨是通过笔路方法水墨非常传统
南溪的3D水墨是通过笔路的方法,一笔一笔用水墨非常传统的方法,泼墨法、积墨法,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再通过人本身的视觉生理特点去发现隐藏在二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在观看南溪3D水墨的过程中,无论看到或者没有看到隐含的3D影象,这个观赏的参与过程是有趣的。刘骁纯认为,“视觉应该说这是上帝已经造出来的东西,只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有时候偶尔注意到了。有的人偶尔碰见发展成游戏了,所以这个东西不是双色眼镜看到的,认真观看南溪的作品就好像真的一个物体,我们身临其境在当中。”
南氏晕点与南氏笔路
刘骁纯认为,南溪完全可以做效果更惊人3D,为什么不往前走了?他还是舍不得丢下南氏晕点和南氏笔路,舍不得丢掉南氏晕点和南氏笔路的原因就是舍不得丢掉传统文化的文脉。
对于南溪来说,笔墨这个传统文化的命脉,这个晕点和笔路是他的方式。刘骁纯在辩论中谈到看南溪的工作,看他的每天生活的状态能够看出来,他每天实际上就是一点点地去点,每一点都很投入,每一点都有新东西。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当南溪用水墨在找到3D图像的时候,他便不放弃3D,就是说3D只是他找到的最切合自己的一种新面貌、新方式,当他找到人民币这个平面的时候,找到一个女兵的形象时候,南溪沉浸在自我用水墨一点一点制造出诡异变换的3D图像时,他的水墨表达方式丰富了,他的艺术生命活力随着这个过程越来越多样,但是他还是要回到他的一种文化的精神“修炼”当中,水墨之中。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