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代艺术:市场决定艺术史

2011-08-24 18:04:37 白石 王歌

  导语:

  纳塔莎-迪根(Natasha Degen)博士是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与商业系讲师。并长期担任金融时报、Artforum、Frieze 和纽约时报的艺术品专栏作家。此次,她与罗伯特森博士一同受邀到清华大学举办讲座。她目前的研究课题是‘美国战后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因此在这一访谈中她简略的介绍了自己目前的研究及艺术市场中的不同角色。

  视频大意:

  当代艺术市场-中美比较

  我一向对艺术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历史这个话题感兴趣,起初我调研了美国的战后艺术市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战后艺术首次被大范围的接纳并升至一定高度。2006-2007年的时候我有幸在中国学习访问,也借此机会考察了在艰难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继而,我发现这两个市场(美国战后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是两国所处的经济背景,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期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这两个国家也都面临着通货膨胀。而且,我们能感觉到越来越多的藏家,收藏从传统艺术,转向当代艺术。当然,传统艺术的价位逐节攀高,也迫使很多藏家将目光投注到了当代艺术市场。

  现当代艺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性就是他的普遍接受性,当代艺术是无论中西当都可以接受的。目前,菲利普斯已经打算在香港开设“西方当代艺术及设计”的拍卖会,还有很多西方的画廊或者艺术商,都打算在香港甚至是北京设点。1979年,中国政策的开放,也无疑给了当代艺术市场最好的成长土壤。所以我们可以说,藏家对当代艺术兴趣度在逐渐提升。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代艺术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但即便一些早年被西方人所收藏的绘画,当中国人进入这个市场后,中国藏家的“坚持”也使这个市场变得更为活跃。近几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开始收购当代艺术,这和美国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也很类似,那个时候美国新建了很多博物馆并且开始收购战后艺术。这些机构的行为自然也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形成了一种仓储式的格局。

  历史总是由成功者书写的,而艺术史自然也是由市场的成功者谱成的。我在这里想阐述一个自己的观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绘画,像是王广义、张晓刚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曾经社会主义或者是现在仍然社会主义的地区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中国的国力各方面的增强,中国的艺术史也正在被改写。

  艺术市场中的不同角色

  艺术市场中有多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商人、藏家、拍卖行以及博物馆等机构,他们在一起共建了这个艺术世界。长期以来,艺术商人一直在艺术市场上占据最优位置,随着商人与拍卖行的合作加深,以及拍卖行势力的壮大,艺术商人今天很大程度上开始依赖艺术博览会或其它艺术类活动在生存。藏家今天也在试图扩张他们的影响力,私人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私人博物馆被建立,在其它的一些“新兴市场”,如:中东、俄罗斯,这个现象也很明显。传统的博物馆为了自己的前景能更好,也选择了扩张,不断吸入新的作品。也就是说今天的艺术市场留有巨大的空缺待艺术品来填补。

(责任编辑:白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