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之高雅与低俗的怀疑
2011-08-25 11:23:11 张凡
读艺术社会学中关于流行艺术,民间艺术,高雅艺术,大众艺术的分析和解读,总觉得概念本身的狭隘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1·“美”的艺术比流行艺术更加“复杂”?
虽然对于流行艺术,民间艺术,高雅艺术,大众艺术……无论怎样的边界界定,还是会有很多相互重叠的区域,但是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美”的艺术比流行艺术更加“复杂”,看似“更好”。
比如莫扎特的音乐比童谣体现出更多的天分和内涵,更加耐人寻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论断低估了许多低俗艺术的内涵。或者今天的高雅艺术,当初也是看似低俗的理性艺术。比如莎士比亚的喜剧最初也是大众形式的艺术;《红楼梦》放在哪个年代,也是一部富贵家族兴衰历史的纪录片。
那么是否时空的改变,艺术形式和价值也会随之“改变”?莎翁的戏剧充满了古代英语的痕迹,据说对于今天的很多英国人也是晦涩难懂的;曹雪芹的石头记,不消说,那是断然在今天出不来的满纸的诗词歌赋。
2·高雅艺术需要更多的训练?
另一种说法认为高雅艺术之于通俗艺术,那是需要更多的训练才能读懂并享受其中的奥妙。有时候,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年轻人,他们比他们的父母更加了解他们钟爱的音乐风格,换句话说,对该形式风格的的熟悉程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们享受这种艺术的能力。但是也不尽然,交响乐至今让我摸不着头脑,但是现代舞却让我如痴如醉,同样没有接受过这两种艺术形式更多的训练,但是天然的接受会让我有明确的喜好。
许多高雅艺术本身亦是很“流行”的作品,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齐白石的花鸟鱼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的学者认为“当抽象艺术成为精英家庭的装饰品时,爱听的装饰效果,而非艺术意义和历史意义成为考虑的因素,因为当抽象艺术呗摆在家中陈设,他和风景画或者其他的装饰画差别不大,就是好比各式得的窗帘图案。”但我还是觉得这不足以说明二者的共同性。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雅俗共赏”“大隐隐于市”似乎更能说明这种现象。
3·高雅艺术承载着严肃的智能和美学经验?
还有第三种论断认为:高雅艺术承载着严肃的智能和美学经验,大众文化仅仅是为了娱乐而生。这样的见解从艺术品的内容,转而专注于人们的使用方式。高雅艺术是“创作者导向”,大众艺术是“观众导向”。显然,两种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和受众是不同的主导,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还是觉得有些经验主义的说辞。
艺术的高低之分,既然不是源于他与生俱来的特质,必然会在产生的结果中因人而异的生发出差别,或明显的,或模糊的,或多数的,或小众的,但是以此反诉二者的特质,总是显得乏力。还是觉得高雅、低俗、流行、大众这种划分本身有必要,没根据。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