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周洋明的“无用功”艺术

2011-08-31 08:52:21 于海元

  周洋明的人与画并无两样,低调,内敛,像极了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却又有一股强大的气场。与他聊天,跟看他的画一样,不自觉的心就静了下来,炎炎夏日下,居然感到一股清凉。

  绘画对于周洋明来说,体验的过程甚至比最后的结果还要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对别人来说看似重复枯燥的过程,他却能够从中自得其乐,体味良多。在当今急功近利的当代艺术乃至社会环境下,周洋明的艺术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觉研究样本。

  我们在观看一张非具象的画时,到底是在看什么?怎样看?这对于观众——特别是对于少有机会见到原作的中国观众——一直是个问题。是风格?构图?样式?笔触?色彩?如果上面所说的这些,在一幅画上,看上去,全部消失。它还是不是一张画呢?如果它还是一张画,我们应该怎样去看,看什么?——这就是周洋明的绘画带给我们的挑战。

  曾经有一个收藏家在周洋明的画室徘徊许久,面对着满墙的作品,问他:“可以看看你的画吗?”周洋明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我也觉得挺有意思。如果一张画在画过十几遍,几十遍之后,看上去跟没画过一样,那这个创作者不是在故弄玄虚,就是有着极为个人而坚定的出发点。在看到周洋明的原作以及与他这个人聊过之后,你就会相信他无疑是属于后者。

  远看他的画作,像极了一张张铺满朴素底色的画布,说什么也没有,又好像有点什么;走近观看,才能发现画布上层层叠叠的线条与笔触,看似机械的重复中饱含手工的蛛丝马迹。屛神细看,仿佛能听到画家作画时静静的呼吸。他的画面虽然空无,却很难一扫而过,眼前的平面仿佛有着难以言说的秘密——时间的秘密——吸引着我们不断向内追寻。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自然而然的调整自己的呼吸吐纳,让心平静下来,直到自己与作品的呼吸同步,什么也不去想,只是去感受每一根线条因呼吸频率的变化与人的神经末梢的抖动所造成的微妙颤动与光感的变化。

  周洋明倾向于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非物象”,而不是“抽象”。“抽象绘画”作为一个西方艺术史自身发展推演的结果,与他的创作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从十年前开始走上这条道路,为的是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那时年轻,想要做一件事,就持续深入的做下去,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欲望,表达自己,发展自己,放下自己的欲望。他在无数次看似重复的过程中体会着每一笔带来的不同感受,体会着空间、时间、画面与自身的变化,自己的思维与触觉渐渐变得极为敏感,将自己融入到画面中。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仿佛停止,没有之前,没有之后,只余“当下”。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则完全未知,他也并不着急,只是一笔一笔,一张一张的画下去,静待时间将自己带入一扇扇全新的大门。这种风景只能是自己一路走来,才能看到,体会得。其中的妙处与喜悦说不清,道不明,这真应了弘一法师的遗偈:“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很多人在看过周洋明的画后,会猜测一个多么理性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坚持”,不腻烦吗?实际上,对周洋明来说,这是一种“冥想”的过程,一种“敬”。有“敬”,才能有“礼”,而“礼”是理解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梁漱溟所说:“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独”。这种“独”不是情感上的孤独,而是精神上的自足。是一种寂寞的强大。

  蒙德里安曾表示,要以“理性的方式追求乌托邦”。言下之意,“理性”在艺术中只是方式的一种而已,真正的精神根源还是信仰与情感。周洋明以一种类似于“气功”修行的状态在白色画布上一遍遍的覆盖白颜色,也曾在亚麻布上一遍遍的涂抹近似亚麻布的颜色,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偌大的画布,最终看上去空空如也,虽然所谓的“空”已经耗费了艺术家大量的光阴与心血。没有极强烈的情感与极清净的心思,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说是不变,其实也变,周洋明一直在试图参透“无常”,抵达“恒常”,而“恒常”不是一个结果,不是最终答案,“恒常”恰恰只能是变动不居的过程。正如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所揭示的那样,这个过程单靠理性是永远无法把握穷尽的,只能是从超越因果的直觉上去领会,这接近于蒙德里安所说的“有意识的直觉,而非无意识”。所以周洋明特别重视对过程的体验,讲求持续的去做,正像一日三餐,每天随着心情、冷热、咸淡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味道一样,即使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体验中也截然不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怕的是人的本性被畸形的教育,过分的欲望,纷乱的虚像所包裹,异化,人不再是知冷知热的“人”,本真不在,这才是最可悲的。

  周洋明特别看重“活得明白”,他越“明白”,距离当今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世俗价值观就越远,就越要走到自己干干净净的天地中去,这种选择看似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我边缘,其实却包含了艺术家对社会、对人生极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他没有选择叙事性、批判性的艺术语言直接针对问题发言,他认为这种方式看似激烈,其实无力,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行动来说话,汹涌而来的消费文化在他一根根线条的勾描中化为虚幻泡影,当代艺术中过剩的表现欲与倾诉欲在这里显得无意义而矫情,周洋明的“无用功”在当今的中国显现出一种蹊跷的张力。

  周洋明的画,有的也很美。色调柔和,运笔蕴藉,点与线细心而灵巧的相互交织。我向周洋明谈了我的看法,他答道:“是很美,也很残酷……”我追问为什么是“残酷”,他声音很低,语焉不详。我心中带着疑问,再回头去看那张画时,发现它又发生了变化,我疑心这变化中包含了关于“观看”的巨大秘密,却不知答案在哪里……

  诸位看官,你们又从周洋明的画中看到了什么呢?

  注:本文曾发表于《库艺术》杂志2011年第21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