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建华:被“遗弃”的瓷垃圾场

2011-09-04 09:13:01 谢媛

  以瓷为媒 展现视觉张力

  刘建华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陶瓷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为媒介,但他却赋予它更多表达当代问题和智慧的空间,作品内敛厚重却有极大的视觉张力。

  他曾以陶瓷制作的残片模拟美国哥伦比亚太空船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的空难场景;也曾以大量塑料、电子废品、家庭垃圾、工业垃圾和打碎的陶瓷物品讽喻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工业生产链中的畸形关系,除了对这些直接的社会、文化问题发言外,刘建华的艺术还力图以新的观念展现陶瓷这种手工工艺的内在魅力和它与当代真实生活的意象关系,评论家认为:“刘建华将作品与象征意义剥离开来,与任何的指向性的意义无关,使作品处于非常当代或历史的状态里。”

《遗弃》仿真形式模拟了两座“考古-考今”发掘现场

  被“遗弃”的瓷垃圾场

  刘建华为此次“2011·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 提供的方案《遗弃》,是以仿真形式模拟了两座“考古-考今”发掘现场:水下陶瓷发掘现场和古代陶瓷藏坑,古代陶瓷残片和现代陶瓷残征的混合为现场带来了某种迷幻般的仪式意象,使我们无法在历史与现在、幻象与真相之间作为经验意义上的区隔。

  刘建华表示,创作起源于策展人思路和互换作品的想法,习惯于室内创作的他希望有点挑战性,所以就选择室外空间创作。

  在中国瓷都景德镇,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把烧坏了的“瓷形”打碎遗弃的习惯,方式非常随意,河边、街道 、作坊门口、窑炉外、垃圾场等。

  作品的设想就用量化的手法呈现,还原一个废弃的瓷垃圾场。《遗弃》由两部分构成,水下陶瓷发掘现场和古代陶瓷藏坑。刘建华认为,通过空间的置换形式与想法上的不同的呈现,连续深入引导观者对于作品的想像。这个既像考古、又像遗弃的现场,可能会让观者根据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切入点。

水中的碎瓷清晰可见

  “无意义、无内容”寻找单一材料新的可能性

  从2008年开始,刘建华针对当下社会现实场景和艺术环境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进行作品实验,通过《遗弃》这个创作,自己也在寻找用单一材料的丰富可能性。刘建华介绍说,之所以选用瓷的方式进行作品的创作,是因为瓷材料一直都贯穿在他的作品实验中,瓷本身有很深的历史和人文痕迹,每次新的作品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更深入的可能性,并能产生艺术语言的纯粹性。

  而对于上海浦江华侨城中意文化广场这个公共空间来讲,刘建华认为“由于本身建筑设计的理念特别强,这两座“考古-考今”发掘现场呈现在这里,同建筑本身会有“一正一负”的感觉,这也是瓷的元素在空间中呈现出新的可能性。”

  对历史和传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这两座“考古-考今”发掘现场,里面有对历史和传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态度。而在价值标准不一样的今天还在延续的这种行为,也许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表面模仿和肤浅认识。

刘建华在现场

  刘建华希望这个作品是一种意境,不经意的遐想中有对于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判断,它的轻盈带给人无意识的思绪,意义也在这样不经意的一瞥中获得,就像树叶落在地上一刹那给人不同的情绪感,不知它能在观众的感受中“刺”到多深?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