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鹰的物语

2011-09-14 22:56:15 mini Chan

——从张方白油画个人展谈起

  鹰、鱼、塔,你能想象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吗?30多幅作品,多种媒材的创作手法,张方白携手亚洲艺术中心,在炎热的七八月天,用他的艺术为我们诠释了中国文化所蕴涵的智慧:拙朴之风是如何与西方绘画语言相融合的。

  解释艺术似乎是件困难的事情,我自顾地消融在展览的氛围之中,一度失语。不想采用惯常的知人定画,我甚至觉得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我们应该尊重艺术自身的独立性,而不是艺术家的阐释。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向自己的直觉求助了。当沉浸在作品之中,一种莫名的、生涩的苍茫感愈发强烈起来。

  一入展厅,两件六尺长的黑白灰色调的巨鹰,分別占领了主展场中央及挑高七米的墙面位置,雄壮且具有霸撼之气的鹰的形象似乎透过遒劲有力的笔触跃然布上,气势磅礡。全览艺术家画中之鹰后,才体会到艺术家并非专注于外在的真实表現,而是更加大胆的运用粗黑﹑凝练的色块推叠出一只雄伟的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力。随性的笔触,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将强烈的孤独感和顽强的生命意识传达给观者。无论是写意的鹰还是灰黑色斑驳的背景,虚实之间都表现出中国水墨的意境。在此,浓厚的东方韵味从画中笔触和油画材质中泄出,震撼人心。

  此次展览还精心安排一区,特別展出艺术家早期精选作品《鹰-No.6》﹑《鹰-No.7》。此时期作品风格略显不同。画面中除了鹰的形象外,还出现了翘起大拇指的手臂等符号,此举表达出艺术家对眼前的这具硕大身躯产生由衷敬佩之情。紧接着我的目光被五联幅巨大的“塔”的形象所吸引。名为《塔之一之五》作品是张方白费时两年完成的。“塔”的形象虽说是祭奠,但在这里更多是侧重于对独立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当下主流文化的反思与提问。画面中,敦实而饱满的黑色边缘线,简单朴实的造型充满一种精神力量,那种庄严雄伟的形象烙印在我的心中,久久无法忘怀。最后,目光移向《塔之一之五》旁的作品《干渴的鱼》。张方白把鱼的具体形象可说是完全抛弃,对他而言,具体的形象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借物喻己,重在內心精神的培养和建设。

  与西方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一以贯之的艺术文脉从来没有把具象与抽象的选择作为关键性的问题,反倒是乐于把目光停留在作品背后的精神层面。“因心造境”的艺术旨归,可以说极大地影响到艺术家对于形象的选择与提炼。张方白的艺术探究就是在这样的思考维度下铺陈开来的,技法与精神在它的作品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文化根性的关注。

  技术是干什么的?

  张方白作品中的形象总是暧昧地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论是那看似被“气”环抱的“鹰”,还是肌理粗犷的“塔”,但它们所诱发的由视觉到心理的冲突却从没有动摇过。就像作品当中的主角——“鹰“,它所象征的刚毅、桀骜之气通过写意的手法转译到西方绘画语言里,把我们对鹰的理解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的境界,它超出了动物力量和人格力量。如果说鹰所体现的动物力量和所象征的人格力量是可以模仿的话,鹰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是不能模仿的,只有通过画,我们才能看到鹰的这种独特面目。

  作为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形象,“鹰”、“鱼”、“塔”这些主题无疑是对传统的追随。但是,与同题材作品相比,张方白没有沿用传统的路数,更拒绝用司空见惯的“情感”来模仿这些主题,而是重新地创造、添加,重新解释艺术。在技法上,他的作品尽管仍然是采用了油画的技法,深入、到位,但是没有掉入一般性的油画范畴之中,也就是说,你很难在这些作品里捕捉到某位西方大师的影子。张方白的作品追随的应该是古今中外大家的创作精神,正如他的展览名称一样——独立。再谈谈材料,在亚洲,以油代墨并非是一个很新的现象。在二十世纪早期,日本就有人这样做过。但在作品中可以如此娴熟、连贯一致地将中国感受与西方技巧结合在一起,确实很值得在学术上得到认可。

  精神应该如何表现?

  张方白的作品所锤练且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表现手法,让人置身于一种原始又玄秘的氛围之中,直指人内心深处.而此次展出的“鹰”系列作品,除了呈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顽强的生命意识外,也藉此雄性象征的形象重新唤起人们对意志、质量、精神的向往。

  鹰作为一种力量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超乎寻常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既是对人格的一种充实,也是对人品的一种提升。无怪乎“八大”会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鹰”,因为他需要这样一个图腾来反映自己面对乱世的冷峭;而这次展览中的“鹰”,是被抽象成艺术语符的精神存在,它体现了艺术家对潮流的拒斥,对流行元素保有的警惕态度,以及所要传递的坚毅的精神意志与“鹰”这一图腾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张方白画面的语言方式,笔触粗犷,充满了厚厚的肌理效果。所有这些都是从一个截然相反的角度,回应当今平涂的绘画潮流。当今中国艺术的潮流转向,即从关注内部的精神问题转向关注外部的社会政治问题,很多艺术家采取公共的传播方式,借以更加直接的手段来呈现自己的意图。这个逻辑看似符合情理,但其实恰恰是一种对问题的遮蔽。因为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以平面化的图像作为对外输出的典型,只会将中国文化越来越简单化,以至于造成一种直白的艺术语言,掏空自己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在脱离了自己的传统文脉后所面临的文化困境。显然,张方白不想重蹈覆辙,他用自己的作品所要承接的正是自身断裂的那个人文传统,而他以粗砺的表现语言来强化画面的力量感,更是藉此超越这个平面化的现实。

  可以说,展览呈现给观者的,并不是线性的问题罗列,观者的思绪会随着艺术家探讨问题的深入被带入更广阔的思考领域。我相信艺术体验只存在于每一位观者的大脑里,是纯粹个人化的。面对这些静默不语的作品,它们就犹如倾听者,总是在挑弄你的神经,让你不住发问,而此刻的我只有任凭自己被这些作品的倾听所催眠,进而滔滔不绝起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