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松柏 融入自然
2011-09-17 10:36:25 未知
元代画家曹知白《松亭图》欣赏
松亭图 曹知白(元代)
松亭无人——写下这四个字,又回到《松亭图》,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有点异样,不仅亭下无人,而且画面布置以“满”为患。它有悖于我们对绘画作品的传统阅读习惯,显得很执拗。
在三棵松树的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圆形草亭,如果不是看到四根短促的立根,还以为是一朵草菇呢。亭盖之色,完全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了,与大地非常接近。从“蘑菇”顶端向画面右侧成15度角透视,定然发现:在几乎没有起伏的裸露地带,有一长方体的“草垛”。我开始以为是一堵自然形成的岩壁,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不然。通过电子放大镜,反复观摩,越发觉得它是一风化的土台,并非草垛。它的边沿有一丛绿草绕过,没有任何受扰的迹象。在绿草的映衬下,土台与画面右下角的土坎连成一片,只是在图画中没有直接呈现出来。这个土台的设置非常关键。如果没有它,整个画面就失去了平衡感。土台之侧应该是通往山上的小道。土陌纵横,小道只为其中之一。能来这个草棚中小憩的未必是劳作之人。即便有劳作之人小憩于此,也未必能入画家之眼。
为了映衬三棵松树的高大巍峨,画家在其前后各安排了一棵低矮的乔木。虽然我识不得这两棵在当地人眼里也许司空见惯的乔木,但画家一定是相知相熟的。前者枝干苍劲,后者树叶浓郁,它们身处松树主干之侧,符合植物分层享受阳光雨露的自然规律。由于它们的衬托,三棵松树更加显得高大巍峨。这也许是《松亭图》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它要让凡尘变得渺小,凡心得到收敛。
画家心目中的松树,本来自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破岩插足,顶天立地,无论是高山危岩之中,还是舒缓平坡之上,它们都要达到一种精神高度,这便是文人士子的向往。因此低矮的草棚,只是一时遮风挡雨之所,它终究是容不下这些高傲的灵魂的。这大概就是画家作《松亭图》时,不着人影之故吧。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