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父亲》之后

2011-09-24 16:21:54 黄俊娴

罗中立 吹渣渣 2005年作

  ——罗中立的油画探索之路

  9月9日的晚上,宁静简淡的苏州博物馆里开启了一场华丽的展览——洋乐队+洋招待+罗中立的60件油画作品。

  自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之后,罗中立基本上没有举办大型的展览。这次由范迪安、韩晶策划的“置换的描绘”,是他沉寂17年之后的一次大型展览。回顾性地梳理了自《父亲》开始,到《吹渣渣》、《巴山夜语》,以及新作《过河》、《拥抱》等系列作品,呈现出艺术家30余年来,在艺术语言上的风格演变和置换描绘的创作历程,及其在艺术创作背后的文化思考和建树。

  20世纪80年代,一幅带着集体记忆和众多情感的艺术作品《父亲》震颤全国。这幅于1981年荣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的油画作品,早已为人耳熟能详,现在中国美术馆收藏。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父亲》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以如此大的尺幅,描绘一个农民的饱经沧桑脸庞,并毫无争议地成为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正如策展人韩晶所言,“看似一夜之间,罗中立和《父亲》一起,变得家户喻晓,以至于大多数人还来不及了解罗中立真正的艺术自我,就被这件作品的光环所笼罩。”

  那么,罗中立是如何在《父亲》的基础上超越自己创造的不可逾越的高峰?而他个人又是如何看待《父亲》及其此后的艺术创作的?在罗中立看来,这次展览要告诉观众的,就是其通过绘画语言来表现自己过去30年的探索历程。在这次的展览上,罗中立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展厅中《父亲》之外的其他作品。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不难看出:在《父亲》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罗中立并没有疏离对农民的关注。策展人范迪安把罗中立的艺术称作“罗中立的陷阱”,“因为他在最朴素、最自然、最本源,甚至最土的农民形象、农民主题和艺术中创造性的、越来越加剧精神化的、越来越具有语言形式的纯粹感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联系。这就使得我们看到他用一种完全个性的方式讲述中国农民,用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来表述农民这个主题。他的探索和近十几年来完成的一大批作品对这个课题做出了充分的回答。我相信在这个基础上,让美术界、文化界、让社会各界看到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罗中立先生。因为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属于他本人,更是在美术界产生了影响。”

  但是,与坚守的主题相对的,是他在绘画语言和风格上不断找寻突破。其实,《父亲》之后,罗中立即游离开了《父亲》的方式,回到他自己更为真实的艺术表达之中。无论是《吹渣渣》还是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都没有了主题先行、没有了宏大叙事,转而进入一种浪漫的、情感的、随性的“书写”。无论是民间的泥塑还是传统的剪纸,或是皮影戏……一系列暗含着“中国”语意的元素,都被纳入了他的创作视野,并试图在借鉴的过程里转换出新的绘画图式——一种更为个人化的语言被罗中立成功地消化。这不仅是对写实油画的突破,更是探索中国本土油画方式的成功尝试。于是,有了交错的笔触、编织的线条、明艳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诙谐的情节……

  用罗中立的话来说,经过西方当代艺术的熏陶后,他更觉得,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非常重要。“其实《父亲》运用了西方的艺术语言,而今天大家看到的以《吹渣渣》为起点的作品所采用的语言,我想即便放到世界美术史上,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艺术语言。”

  在罗中立的心里,坚定而清晰的是: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出西方的影响,如何走上一条体现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道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