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知白守黑于山水之间

2011-09-25 22:27:43 张贤根

——周杰油画的“灰色”印象

周杰 《山水油画之七》 布面油画  130×160cm

  相关链接:

  文人精神与水墨的当代性

  不能承受之重的传统:浅议“溪山清远”展

  摘要:近些年来,周杰相对集中地画了许多关于山水和雪景的作品,冰天雪地里的山水,更是他的油画所着重加以表现的方面。在皑皑白雪与黑森林之间,往往是许多“灰”的存在与过渡。他始终把“灰色圈效应”,作为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创造性重构。在其作品中,对黑与白展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在这里,让白成为白,让黑成为黑,并且让黑白在山水间相互生成,构为了周杰油画创作所追求的至高意境。显然,这乃是周杰所力图走出的属于他自己的“灰色”道路。

  周杰从事油画创作,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他就一直在不间断地从事着油画的创作。他的油画参加过多次展出,也获得了不少奖励,在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周杰相对集中地画了许多关于山水和雪景的作品,冰天雪地里的山水,更是他的油画所着重加以表现的方面。在皑皑白雪与黑森林之间,往往是许多“灰”的存在与过渡。

  在出版的《当代油画名家·周杰专辑》之中,其创作风格都得到了透彻与灵动的显现。在该书的序言里,周爱民是这样评价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黑黝的孤峰,或是杂芜丛生的寒林,它们都有一种刺破苍穹的力量,有着孤傲的风骨。”[1]是啊,大山挺拔地在那里,更存在于天地之间。其实,大山本身就在大地上,它却又在极力地去接近天空。

  周杰所生活的江城地处平原,并没有什么大山可以去感悟,现在也难得见到冬日里的大雪了。这里曾经有许多的湖泊,当然现今已消失了不少。作为九省通衢之处,江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然而,周杰并没有怎么描绘他所熟悉的生活,却对大雪之中的山水情有独钟,因此选择了将远山、雪景作为创作的话题。

  虽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但是,艺术又不得不去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其实,这里的艺术表现本身,就是对不言之大美的一种言说。从外在的闹市回归心灵的宁静,也许是周杰油画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诉求,或许正是在那些冷幽静谧的世界里,艺术家的心灵方能寻觅到有所归依的家园。

  在海德格尔看来,“自然之所以强大,因为它是圣美的。”[2]在周杰的油画中,黑与白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与感官冲击,更直击着人们那疲惫与陌生的心灵,进而彰显出一种迷人的视觉文化张力。在作品里,黑是幽闭、沉郁,白是敞开、圣洁,它们刚好构成了视觉张力的二元游戏。

  在存在论的语境里,这种白与黑非常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真”与“非真”。如果说,“真”往往关联于认知,那么“非真”并非错误、谬论,它可以说是更本源的真。这种白与黑的游戏发生在山水之间,它既有大地的宁静,又有高山的险峻,且无不生成生命的律动与壮美。

  同时,周杰将油画的技巧与水墨的风格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鲜明的现代感。或许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是油画,又像水墨,它们更是两者的一种融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既不是两者的拼凑,也不是由一方走向另外一方。事实上,这种结合发生在中西艺术的语境及其交织上。

  作为艺术的关涉物,“风景吸引画家,如同它吸引所有爱好自然的人。有些艺术家专门画风景,另一些艺术家只是偶尔转向这种对自然的研究,以清新他们的心灵与视野。”[3]显然,周杰属于前者。但在周杰的作品里,传统油画的所谓风景,也不再是审美观照的对象物,而是视觉与心灵之意向的生成物。

  经由独特的艺术构思、表现,画家对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给予了新的阐释与理解,他始终把“灰色圈效应”作为自己对这种关系的一种创造性重构。尤其是,这种生成是在人与大地(山、水)共在的语境里实现的。

  曾经作为主体的人(包括画家、观众)都消隐在这山水之中,他们也不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同时,山水之意象无疑都是由心所生成的。有的画面还出现了房屋,但大都位居大山深处。海德格尔自己的小木屋,不也正是掩隐在黑森林里吗?

  通过独特的生成意向,画家力图在作品里寻求人的诗意居住的可能,而这种诗意居住在现实社会里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不可能的可能,成为了画家所企盼的一种愿景,并在其油画作品里得到了表达。在手法上,周杰的创作有了许多的变化,即由先前的写实、精致,走向了简约、凝重,并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与风格特征。与技法相比,他更注重对山水的大意象的把握与表现。

  在周杰看来,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里,有着诸多的已知与未知的方面,他通常将已知的部分以白色来表示与把握,而未知的部分一般表征为黑色,那么,在这黑白之间更多的显然就是灰色的区域了。

  这里的灰色既是黑与白之间区分的边界,也是两者模糊过渡所关切的领域,可以说,人类的认知活动及其与自然(生态)的关联,大都发生在与黑白相关的灰色地带。在作品里,灰又不仅是黑白之间的过渡,更是黑白相生的展现之处,其实,这种灰也并不单调,它还有丰富的层次感与色泽感。

  无疑,世界是生生不息的。“为了保持这一过程进行下去,就要遵循‘自然’的过程或秩序。如果违反了这一秩序,或者如果有人的行为与之违反,那么灾难或灾祸就会发生。”[4]如果人类不善待自然、一意孤行,就会陷入极端的自负与狂妄之中而难以自拔,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或许,这也是周杰所探究的“灰色圈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尽管人类对自然(生态)有了不少的认识,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但自然(生态)还有许多奥秘尚未被人类知晓,也许永远不会被知晓。难道人类非要运用科技、认知去敞开自然(生态)的一切奥秘吗?

  当然,周杰并没有将他的“灰色圈效应”的观念,仅仅停留在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一般揭示与阐释上,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于其油画的创作之中。当然,这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推广,即将认知延伸到艺术的领域,而是在其创作里给予这种“灰色圈效应”以进一步的阐明。比如说,那盘旋在山腰处、弥漫在天地间的云,它们既是云,又不是云。这些山水、这些云,难道不是一种由心所生的生动的气韵吗?

  在这里,“的确,学院派的美术家,熟悉传统的绘画媒介,由知名的大师训练,他们创作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5]在周杰的作品里,不仅有学院派技法的严格训练,更不乏他独特与深邃的生命感悟与体验。

  实际上,认识并不是最本源性的东西,而存在才是根本性的。也可以说,艺术创作正是发生在这种存在的语境里。或许,让奥秘成为奥秘,才是我们对待认知、已知的本源性前提。

  在作品中,周杰以一种广博、和蓄、内敛的姿态,对黑与白展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解读。也就是说,让白成为白,让黑成为黑,并且让黑白在山水间相互生成,构为了周杰油画创作所追求的至高意境。

  然而,“自然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自然而然。它就是事物存在的本性。如此理解的自然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自由。”[6]显然,只有让自然成为自然、自然而然,乃至自由,关于山水的油画艺术才能达到一种自由之境。这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其实,最终的自由从来就不在心灵之外。

  但是,这种向往又何曾不是一种逃避呢?周杰想远离喧闹的城市,寻求心的宁静。在生活里,身在实处(黑)的艺术家,又不得不去找寻心的虚静(白)。正如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这不也正是周杰的艺术与人生的一种写照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无不充斥着画家身心的冲突与情感的焦虑,这从他的作品里似乎也可以感受到。

  其实,这里的灰并不只是色彩意义上的,它强调的更是黑白的相生,同时反对任何样式的固执一端、非此即彼,因而具有深邃与暧昧的文化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的“灰色圈效应”及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之中。显然,这乃是周杰所力图走出的、属于他自己的“灰色”道路,当然,这条艺术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朗与突显。

  注释

  [1]周杰.当代油画名家·周杰专辑[M].北京:美术市场出版社,2009,5页

  [2][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1页

  [3][英]苏珊·伍德福德.绘画观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8页

  [4][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道德经》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页

  [5][美]坎贝尔·B.蒂奇纳.艺术评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57页

  [6]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4页

  注:本文原载《美与时代》,2011,8(下)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