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成都双年展 顶级盛宴与话语转捩

2011-09-30 17:20:53 支宇

链接:2011成都双年展 专题报道

  从2001年开始,成都双年展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2011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整整一个月时间里,成都第五届双年展将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工业文明博物馆华彩亮相。作为成都市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国际性文化名片,2011年成都双年展可以称为“成都本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成都双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动向与趋势的关注、提炼和呈现。“物色·绵延”这一双年展主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史内涵,它既是对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倾向的深刻感知与领悟,更透露出为中国当代艺术指引道路的宏大历史抱负。

  峰回路转: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传统回归

  依本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家吕澎先生的理念,“物色”和“绵延”一起构成了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双重学术主题。“绵延”这个术语,取自于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无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观念体系多么复杂多么众说纷纭,他关于时间和历史的看法的确对当代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柏格森从人的直觉和体验角度来理解 “时间”。不断“绵延”、没有固定方向的流动、延展和变化成为时间和历史的本质属性。

  2011年成都双年展以“绵延”作为学术主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引入柏格森的时间观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多年来一直唯西方艺术马首是瞻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一味追新慕奇的线性进化论。它提示人们,中国当代艺术的参照系绝非仅存西方现代艺术这样一个孤立维度,它的文化资源与观念体系应该是多向度、多系统和多样态的。产生过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张择端、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和石涛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中国古典艺术,理所应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资源宝库。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引进、模仿甚至重复西方艺术经验与技艺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走到了告别现代西方化话语模式、重温古典艺术传统并重构中华文化身份的转折点上。在这个峰回路转的历史时刻,2011成都双年展高高擎起了重温历史记忆、承续传统绵延的旗帜。作为一次空前的话语转捩,2011成都双年展试图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趋向并重新扭转其思维模式与未来走向。

  “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是本届双年展最核心的主题展,它充分体现了本届双年展向传统回归并为当代艺术重建文化身份的目标。“溪山清远”本是南宋画家夏圭一幅山水画的画名,按吕澎的说法,将它作为当代艺术的展名并没有要直接向这件名作致敬的特别用意,不过是借此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语言与精神。出现在“溪清”、“山远”和“路岐”三大板块中的当代艺术家,包含了陈丹青、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周春芽、叶永青、毛旭辉、崔岫闻等今天中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从这些艺术家的参展作品看,他们一改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泼皮反讽之类的视觉语汇和语言方式。当代艺术的精神气质与审美特征令人震惊地转化为感伤、凄凉、孤独和淡淡的忧郁。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使用笔、墨、纸、砚等中国书画材料与工具,虽然他们依然用着油彩、丙烯和画布,同时也间或用到照片、塑料、玻璃和工业制品等综合材料,但是无论从观察视角还是生存感觉等层面看,一个努力亲近本已文化传统、回归本真艺术精神的全新创作潮流已然显影。

  天人之际:当代艺术与山水文化、田园母题

  再看另一个展览主题 “物色”。201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阐述引述了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名篇《物色》中的名句:“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几句话凝聚着中国传统美学在创作对象(天、自然)和艺术主体(人、艺术家)关系的深刻看法。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思想崇尚“物感”说。钟嵘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陆机则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在《明诗》篇中更是直接提出 “物感”:“七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正是在强调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精神指引之下,山水诗与山水画才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体裁。千百年来,自然之诗与田园情怀一直是中国诗人与画家吟咏不绝的基本主题。2011年成都双年展将“物色”作为展览主题,同样蕴含着重新接续传统山水文化并在传承传统艺术田园母题时注入现代生态文明内涵的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对山水文化与田园母题的疏离显然植根于一个成见。一个现成的“当代艺术”观念主导着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与思想倾向。很多人都承认,并非当下时代产生的一切艺术观念、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都是 “当代艺术”。与其说它标示着时间,毋宁说它更深地指涉着思想观念与价值立场。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将反思性、批判性、前卫性、先锋性视为“当代艺术”最为核心的价值属性与精神气质。

  从这个角度观察当代艺术,我们至少可以很容易地将 “中国当代艺术”追溯到“八五新潮美术运动”。艺术史上,“八五新潮美术运动”被界定为“前卫艺术运动”。以王广义、舒群为代表的 “北方艺术群体”,以张晓刚、毛旭辉等为核心的“西南艺术群体”,以张培力、耿建翌等为中心的“浙江新空间”,涌现了丁方这位精神气质异常独特的江苏艺术家群体以及以黄永冰为主体的 “厦门达达”……这些“八五新潮”美术思潮与流派取得了许多艺术成就,但它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弱点与欠缺。坚决背离古代中国的山水文化和田园母题,竭力追赶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脉络,远离社会现实偏执地探究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所有这些构成了“八五新潮”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特征。

  沿着“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反思、独立和叛逆的精神道路,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周春芽、曾梵志等艺术家在1990年代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全球并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消费社会的商业背景之下,1990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丧失或磨损了先锋精神与叛逆气质。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乡土写实、风情绘画、卡通趣味……当代艺术呈现出诸神狂欢、众声喧哗的多元话语状态。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当代艺术从整体上依然呈现出追捧西洋艺术大师、紧随西方艺术潮流、疏离中国传统的艺术风貌。

  再往前推,一部20世纪中国艺术史甚至可以视为一部尾随西方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历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从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从抽象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到观念艺术乃至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短短30年间几乎就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全部进行了移植与实践。随着中西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批评家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开始不约而同地追问:中国当代艺术真的只能沿着西方现代艺术的道路亦步亦趋地走下去、离天人共生和谐相处的状态越来越远吗?

  在此语境下,2011成都双年展提出重返山水文化和田园母题的艺术进路,这无疑是一个事关当代艺术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与绿色家园意识的普及,它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还将不断地显露出来。

  (支宇,文学博士,文艺评论家,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