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的“地域性”与“当代性”
2011-10-11 01:55:27 吴迪
——从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说起
“重庆精神”、“国际化的”、“历史性的”、“当代的”……这些关键词正是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将要展现给观众的。此次展览以亚洲艺术节为契机,以国际化的视野为表达方向,成为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一大特色。策展人冯斌先生将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义为“链接:传统与未来”,不仅意味着一种传统、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历时性链接,同时也暗含一种国际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共时性对话。
青年·年轻
国际和国内范围内曾经举办过无数的艺术双年展或三年展,当代艺术的展览机制也渐趋成熟,如国际上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惠特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中国也有北京国际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但从来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青年美术双年展。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青年艺术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也是进行中的当代艺术的助推手。2009年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以来,入选艺术家全部为40周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将继续秉承首届的标准,择优并扩大范围地选取了亚洲范围内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青年艺术家的身上,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当代艺术中,这帮年轻的艺术家们鲜活的艺术智慧和艺术能力。虽然是年轻的艺术家,但他们有成熟视野;年轻的创造力,但有沉着的创作追求;年轻的想象力,但并不轻浮的实践。年龄上的年轻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艺术创作上能力,而年轻的他们也正是与当下生活发生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的群体。他们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立价值取向和文化思考。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阵地,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以来,尤其是伤痕绘画和乡土绘画时期,涌现出来一大批青年优秀艺术家,如程丛林、高小华、何多苓、罗中立等。他们大多数在当时都是在校学生,所以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正是对这个时代的最鲜活的反应。在青年艺术家身上,让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感受传统与当代的链接、交融,甚至是冲突。这成为本次展览主题的一个内在线索。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世界认识这个青春勃发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样,重庆作为直辖市中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举办这场青年美术双年展是再合适不过了的。
“没有策展人的展览”
这里听起来有点奇怪,说本次双年展没有策展人,但是策展人明明就是冯斌。这是因为相比首届重庆双年展,我们发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冯斌不同于以往的展览总策划人,选择了一中和更为开放性的策展方式。以前的展览总是和策展人“脱不了关系”。展览的整体构建由策展人的个人趣味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策展人是展览运行的集大权者。而众口难调,现在的展览不再是精英式的小型展览,而是真正要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的普及。人们对展览的期望愈高,对策展人的诟病将愈烈。并且,此次展览面向的一个国际的平台,如果策展人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当代艺术并不能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收入他们的作品,就会让整个展览如不知下手轻重的厨师一般,调错了味道,而显得不伦不类。本届重庆青年双年展的策展人冯斌大胆将权力下放至主展场的各主题厅,邀请亚洲各国策展人作为各主题厅的主持人兼策展人,不仅减少了个人趣味的狭隘,而且避免了“不在场”的策展人“瞎指挥”的情况。这种策展方式我愿意把它称为“没有策展人的展览”,并不是说整个展览真的不需要策展人,而是说在策展的时候不要用一种单独的趣味来统摄整个展览,尤其是当展览涉及到了国际范围内的艺术家的时候。策展人冯斌的这种策展方式也才是真正的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事实上,2003年由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弗朗西斯科.波纳米(Francesco Bonami)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他就将双年展做出了附加展的布置,把展览的责任交给其他11位独立的馆长。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冯斌的这种策展方式大大丰富了展览的多元化意图,让观者真正感受到一场面向世界又具有西部特色的艺术展览。主展场重庆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划分为六大主题厅,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厅、东南亚厅、中国台湾厅、印度厅、中国大陆厅和韩国厅。六大主题厅的策展人分别是亚洲各国当地的资深策展人,他们选取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此次双年展的参展对象,让我们得以了解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的当代艺术发展状况。与其说这种“权力下放”是否定策展人的作用,我们宁愿说这是一种寻找一种策展的新方式。这样的策展方式让我们看到多重性、多样性的共存。
“地域性”不等于落后
另外的七大分展场分别位于重庆各大中心区的高校内,展出最具代表性的高校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主展场六大主题厅与七大分展场,主展与各卫星展交相呼应,一场新型的国际性、地域性的互补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对话形式。七大分展场收入的作品较主展场的作品有两大明显的特点——首先,从作品的风格特点来说,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其次,从绘画形式上来说,绘画、雕塑等绘画媒介仍占主流。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不管是在艺术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内,大家追随“全球化”、“国际化”、“与世界接轨”的热潮,这种美好的世界主义的情节甚至到如今都仍然方兴未艾。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铺天盖地,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等等,在这种全球发展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发达国家借以强势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给人造成错觉。当中国所有的建筑成为玻璃幕墙,当绿地变为工地,这时我们才似乎才从物欲的白日梦中醒过来。世界上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艺术上不会也不可能出现一种真正意义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模式。所以,艺术上的地域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绝不是说要坚持文化保守主义,而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地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虽然说当代艺术应该是对当下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但是有很多人把“地域性”与“当代艺术”相对立的看,这就不对了。虽然说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各国人民面对和遭遇的事情有共同的背景或内容,当代艺术也日益越来越倾向关注国际性的问题,表现形式也大多不再使用带有传统特色的绘画媒介,而是较多的使用一种更中立的,或者说更国际化的表现方式,如装置、新媒体等。但是无论地球村上的我们有种种共同的时空语境,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一定还是有自己地域的独特的“地方性”感知的。这种“地方性”感知是有一种潜在的历史性因素的。如果当代艺术用“当代性”、“国际化”掩盖了“地域性”,那么就是超越“地域性”的将艺术与历史割裂,而只关注当下。这种当代艺术切除了艺术的历史性,同时也掩盖了地域性。
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分设为“西南向度”、“巴风·话语”、“渝西画派作品展”、“三峡艺术转景”等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七大分展场,这些分展场的作品又无不是对当下社会或生存状况的思考。他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切入当代文化的思考和想象。作为从中缓过现代艺术以来,独领伤痕和乡土绘画高潮的西南地区的青年艺术家,这层历史的文脉知道现在还在影响着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西南地区艺术家所特有的敏感似乎成为一个隐性传统,外在显性的正式西南地区艺术家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从展览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当代性”与“地域性”的兼容状态,而“地域性”绝不是一种文化落后的代名词。把双年展做成一个本土的、历史性的、梳理性的,又不失对世界文化的反应,这是双年展应该顾及到的。展览借助一种历史性的,又发挥本土地域特色的方式,将会赋予展览一层新的前卫意义。所以,“地域性”与“当代性”是可以同时存在,兼容并包的。
从这次展览的艺术作品形式来看,尤其是七大分展场中的作品,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绘画和雕塑。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以来,观念艺术(Concept Arts)的勃兴使得传统形式的架上绘画与雕塑逐渐形成边缘化。事实上,绘画和雕塑应该还有发展余地,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架上绘画和雕塑形式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绘画和雕塑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了,即使在装置和新媒体艺术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在大型展览、美术馆和画廊里找不见它。并且,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现在中国仍然有千千万万的艺术家在从事这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事实。绘画和雕塑必然有它的价值,传统的艺术、写实的艺术仍然可以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在青年、策展方式、还有地域精神等方面,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性的空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汲取更大范围的营养,来展现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造。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