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策展杂记
2011-10-15 00:54:50 南条史生
从古至今,孔子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在东亚地区,如中国,韩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他的思想已成为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基础,被传承了两千多年。孔子提出了“仁”和“德”,并被统治者所采纳。孔子的思想不仅针对现实,也富有哲理性,它强调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孔子的理论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但不是通过诉诸于法律,而是诉诸于德行。
《论语》第二章第四节: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我所感兴趣的是 “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孔子认为当人步入古稀,可以听从内心愿望的召唤,但经过长期的生活磨炼后,也再不会违反规则。道德准则已经在他心中,而且并不是因为受到越界处罚的威胁。他所指的是一种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规范或是司法。
孔子一直在思考“和谐的社会”的问题。他饱受目睹人群以及国家间的冲突纷争的痛苦。他以和平主义的姿态去寻找解决方法。在此意义上,他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了。
《问孔子》,是张洹准备多时的大型作品展览。“问孔子”是对孔子提出问题,对他的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进行重新审视。这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关于保守和革新的对决,是传统与创造的碰撞。
有一位法国哲学家曾说过:“生活就是革命和爱。”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把这两个词并置起来感到迷惑不解。但是,十年之后,我逐渐意识到“爱”就是指接受某人现在的样子。另一方面,“革命”则是对现状的否定,以及对创造新的事物的追求。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选择两者中的一种作为生存之道。这就是对生活的立场。
猴子每天在争斗,白蚁在为它们的社会劳作。孔子慢慢地呼吸,他好像已经顿悟(美术
馆二楼的作品),但是他突然又像发疯似地在牢笼中跳跃和移动(四楼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孔子的生平和教诲一种比喻吗?我深信艺术家自己也想知道解答。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